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下“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课堂实践与策略研究

作者

杨军军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皮西那乡中心小学  845155

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知识的传授,但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已成为乡村小学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课堂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

在传统的“教为中心”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详细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具体表现等内容,通过大量的板书和讲解让学生记住相关知识点。在“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西沙群岛的基本信息。课堂上,教师播放有关西沙群岛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富饶”这一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主研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在小组汇报环节,各小组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小组通过朗读相关段落来体现西沙群岛物产的丰富,有的小组则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提升了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案例二:《将相和》教学

在“教为中心”的模式下,教师通常会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次讲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学生主要是倾听和记录。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比较肤浅。

在“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出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蔺相如和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分享从文中找到的依据。例如,在讨论蔺相如的形象时,有的学生认为蔺相如勇敢机智,从他敢于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并巧妙地与秦王周旋的情节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则认为蔺相如顾全大局,从他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避让廉颇的行为可以体现。在小组讨论后,各小组进行全班汇报,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和补充意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深入理解“和”的重要性。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野、山林中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在学习《乡下人家》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乡村生活场景,对比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小组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家乡的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收集家乡的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小组内成员可以分别承担采访、记录、整理资料、制作汇报课件等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要及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不断改进。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在“学为中心”的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后,教师可以从内容的完整性、观点的创新性、表达的流畅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肯定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例如,在完成一篇作文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对方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应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项目式学习评价等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在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未来的教学中,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充分利用乡村独特的教学资源,持续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乡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J]. 人民教育,2017(20):50-52.

[3] 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J]. 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