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协调运行技术

作者

吴伟

六安市裕安区生态环境分局 安徽六安 237000

摘要:为切实发挥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的利剑效用,形成1+1>2的协同运行优势,避免受工作独立的影响,致使效能发挥受限。本文将基于目标导向法,以快速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为工作主线,以促进环境监察与监测同向发力为实践导向,详细阐述协调运行技术措施,旨在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为环境监测与监察协同发力筑牢基础,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效率及质量能够得到更切实地提升。

关键词: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协调运行技术

引言:

环境监察、监测均是环保效益加强的有益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为切实提升环境治理针对性,有机维持环境与生态的平衡,需重视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两项工作,通过二者的协同运转,保障整体环保效果再上一个台阶。而在协调运行技术的有效运用之下,便可持续为二者高效协同运作奠定基础,达到切实助推执法精度,执法决策科学性目标。由此可见,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分析

(一)内涵

环境监测是指利用现代化手段,快速收集环境污染因子数据,并统筹分析污染因子对环境的现实影响,从而完成监测工作。环境监察则是指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基于既定执法流程履行职责,对辖区范围内企业及单位进行监查[1]。

(二)关系

二者均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利剑,关系十分紧密。环境监察需要严格基于监测结果,落实相关工作。此时,如监测结果存在偏差,势必会使得监察工作侧重点偏移,甚至致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为保障环境监察的实施力度更强,亦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在这种互相依存配合的关系影响之下,如何切实保障二者协调发展,发挥出1+1>2的环保效果,愈发受到行业关注。

二、协调运行的重要价值

基于价值分析视角,推进环境监察与监测工作实现协调运行,对于执法精准性、环境管理决策针对性提升方面均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执法精准性提升

细致的环境监测数据,可为监察实践落实提供有力参考,帮助监察人员快速定位污染源头,凭借违法线索的顺利理清,使得执法行动更为有效。

(二)有利于环境管理决策针对性强化

环境监察与监测有机结合,能够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全面且精准的第一手资料,后续可严格基于数据分析,快速聚焦问题,有的放矢地实现环境政策、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制定,确保工作效果更佳[2]。

三、协调运行技术措施

作为环境保护管理的“左膀右臂”,环境监察与监测均十分重要,而通过协调运行技术,便可为二者更好地衔接提供操作指南,使得融合运作效果更为明显。

(一)信息化技术

1.实时的信息平台构建实现

构建集监测数据采集储存、监察执法信息查询处理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需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传感器设备为“媒”,在线动态化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在数据信息顺利收集完毕之后,便可借助无线网络自动上传至平台之上。此时,相关人员通过用户及密码的输入,便可随时随地借助电脑、移动设备终端实现平台访问,获得第一手监测数据资料,详细了解相关主体人的排污状况。需额外注意,为保障数据可靠性更强,还需积极落实加密处理,充分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快速且全面的实现区块内部数据加密优化处理,从而健全完善数据安全控制布局。具体的加密逻辑如下:首先,依据下述公式逻辑,设定数据访问公钥设定,公式如下:

公式(1)中,表示为数据生成元、循环群;表示为输入向量,数据流哈希值、传输摘要。

其次,在公钥顺利生成完毕之后便可做准备处理,通过节点信任值、贡献值等相关细节参数收集等手段,生成更为具体的数据签名,为后续能够快速实现身份核验提供支撑。最后,便可完成身份验证工作,如若属于信任用户,便可允许其访问相关环境监测数据,反之,如若身份无法验证,不属于信任用户,则打回申请口令。

平台设置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存储模块也必不可少,需以内容存储模块为依托,持续给监督执法推进环节的工作记录及处罚决定等细节信息收集录入提供口径,确保后续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查询分析工作。

2.移动执法与监测终端应用

开发执法人员配备执法终端,并为终端系统设置定位录像、拍照查询等相关功能。在现场执法阶段,相关人员可充分借助执法终端对责任企业实现历史监测数据查询,全方位了解企业周边的环境敏感点状况,为后续更具针对性的实现处理提供使用数据参考。同时,还可最大程度利用终端记录功能,实现违法排污现场在线记录,为后续能够执法追责提供有力证据。

(二)数据共享技术

为快速实现数据共享工作,不会受环境监测与监察部门数据交流壁垒的出现而致使环保工作进度停滞不前,要加大数据共享技术应用的重视,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确保能够为监测及执法数据的实时交互提供可能。在此时,为保障数据共享技术价值发挥最大化,需大力推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自觉从建设前、建设中从两个独立的层面出发,凭借建设前,数据共享平台模块架构完善,确保功能覆盖全面,无障碍数据信息查询工作提供。建设中与统一身份认证对接,迅速在系统终端内实现数据共享工作,通过角色的无缝切换,保障环境保护工作效率更高。

(三)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分析技术应用期间,需自觉加大对成熟且前沿的分析技术的应用力度,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从而确保能够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深度分析,建立具象化数据分析模型,为后续更为精准的实现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挖掘提供可能,快速预告环境质量变化所存在的违法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3]。

(四)业务协同技术

信息时代背景下,为保障环境治理工作不会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在业务协同的技术应用期间,还要自觉加大协同框架构建的优化部署,通过流程优化等手段,以动态静态模型分析法介入,快速定位可能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持续推进工作流模型优化改进,从而保障能够顺利达到简化处理流程目标。如在实现危险废物专项打击调查时,受业务系统技术所设立的工作流模型持续优化作用影响,监督监测部门能够顺利明确实践重点内容,其中,监督部门重点负责现场水体、土壤采样分析,明确污染物危害程度。监察部门则根据具体的监察反映结果,对相关责任负责人进行处理,追究其责任。不仅并无重复性作业展开,而且整体的专项任务处理效率相对较高,技术介入价值十分明显。

四、其他协调运行措施

除了重视对技术的引入之外,加大保障机制介入也必不可少。

一方面,可从人才培养入手,完善通用性人才培养部署,如要求监测人员掌握环境技术知识与基础环境监察知识。使其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亦要熟练掌握常规监测方法,提升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确保能够通过人员能力的持续互通,为二者更好地配合协调提供源源不断地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还要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扩大环境监测仪器、监察设备引入力度,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夯实环境保护、环境管理能力,为环境监测与监察工作的更好配合提供重要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协同运行技术是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两个独立工作形成发展合力的重要基础保障,亦是环境保护效能提升的破题之策。未来,相信随着信息化技术、数据共享技术、业务协同技术应用力度的持续加强,势必会助推环境监察与监测两者更好地实现协同,凭借信息交流壁垒的有效打破,真正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赋能添彩。

参考文献:

[1]李家琴,李辉.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关系及协调运行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3,(05):35+37.

[2]邵建雷.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及协调运行的研究[J].科技展望,2023,26(18):281.

[3]王洋.提高对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关系及协调运行的重视[J].环境与生活,2022,(08):21+23.

作者简介:吴伟(1979-),男,大专,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