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母猪的产后护理策略
张旭东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综合服务中心
在现代化养猪产业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母猪作为养殖场核心生产要素,其产后护理工作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养殖效益。母猪经分娩后机体呈现多重生理应激,抵抗力显著下降,易受病原侵袭,同时承担着哺育仔猪的关键使命。科学规范的产后护理可有效降低母猪产后发病风险,加速体能恢复,保障繁殖效率稳定,为养殖场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效益链。
一、母猪产后的生理特征及常见问题
(一)生理特征
母猪分娩过程伴随剧烈的生理消耗,产后机体各系统呈现显著变化。生殖系统层面,子宫颈处于开放状态,恶露持续排出,子宫需通过节律性收缩完成复旧过程;内分泌系统层面,催乳素、孕酮等激素水平剧烈波动,调控乳汁合成与排出功能;消化系统层面,胃肠蠕动机能减弱,消化酶活性降低,呈现典型的产后食欲抑制现象。
(二)常见问题
受产后生理变化影响,母猪易发生系列健康问题。感染性疾病最为高发,包括子宫炎、乳腺炎等,主要因分娩消毒不彻底或产后免疫低下导致病原入侵;代谢性疾病中产后瘫痪较为常见,多由钙磷代谢失衡引发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二、母猪产后护理关键策略
(一)环境优化
营造舒适卫生的产后环境是保障母猪顺利恢复的基础条件,需从卫生管理、温湿度调控和应激防控三个维度实施精细化管理。
卫生管理方面,应建立" 产前彻底消毒- 产后及时清洁" 的卫生控制流程。产前 24 小时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采用高压冲洗去除粪污后,用 2% 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间隔 4 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残留药液。产后每日定时清理粪便和恶露,保持产床清洁干燥,特别注意母猪会阴部和乳房区域的卫生。采用戊二醛、过硫酸氢钾等高效低毒消毒剂,每周进行 2-3 次带猪消毒,消毒时避免直接喷洒母猪头部和仔猪身体。温湿度调控需采用分区管理模式,母猪休息区温度控制在 20-22℃,仔猪活动区通过保温箱维持 30-32℃的局部高温环境。安装温湿度自动监测设备,当环境湿度超过 70% 时,启动通风系统或铺设吸湿垫料降低湿度。冬季采用地暖或红外线加热设备供暖,避免使用煤炉等易产生有害气体的加热方式;夏季通过水帘降温系统控制舍温不超过 26℃,减少热应激对母猪采食量的影响。应激防控重点在于减少环境干扰,建立安静的饲养管理秩序。制定固定的饲喂、检查和清扫时间,避免频繁变更操作流程。
(二)营养调控
科学的营养供给是满足母猪产后恢复和泌乳需求的物质基础,应根据产后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实施动态饲喂管理。产后 1-2 天采用 " 循序渐进 " 的饲喂策略,由于此时母猪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首日可给予 1.5-2kg 易消化的流质饲料,如麸皮红糖汤(麸皮 500g+ 红糖 200g+ 温水 5L)或小米粥,分 2-3 次少量投喂。次日饲喂量可增加至 2-3kg ,饲料中添加 0.1% 的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功能恢复。此阶段保证充足清洁饮水,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葡萄糖,补充能量和电解质。产后 3-7 天进入采食量提升期,每日饲喂量以 0.5-1kg 的幅度递增,至产后 7 天达到 5-6kg/ 天。日粮配方需满足高能量、高蛋白质的营养需求,代谢能水平不低于13.8MJ/kg,粗蛋白含量 16%-18% ,赖氨酸含量 0.85%-0.95% 。添加 2% 植物油提升能量密度,补充 200mg/kg 有机硒和 50IU/kg 维生素 E 增强抗氧化能力,添加 1% 的钙磷平衡剂(碳酸钙与磷酸氢钙按 2:1 比例混合)预防产后瘫痪。产后 8 天至断奶前实行 " 自由采食 " 模式,通过增加饲喂次数(每日 4-5 次)和提高饲料适口性来促进采食。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5% 的苜蓿草粉或甜菜粕等粗纤维原料,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每周监测母猪体况变化,根据背膘厚度调整饲喂量,保持母猪产后背膘损失控制在 2mm 以内。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每次投喂后及时清理剩余饲料,避免饲料在料槽中长时间存放。
(三)健康监护
建立系统化的健康监护体系是早期发现和防控产后疾病的关键,需落实日常监测、疾病预警和精准治疗三项措施。日常监测应建立规范的记录制度,每日观察并记录母猪的精神状态、采食量、粪便性状、恶露排出情况和体温变化。正常母猪产后体温维持在 38.5-39.5℃,若连续两次测量体温超过 39.5℃需警惕感染风险;观察恶露颜色变化,正常恶露从暗红色逐渐转为淡红色,1 周后变为无色透明,若出现恶臭、脓性分泌物则提示子宫感染。使用专用记录表记录每头母猪的健康指标,便于追溯分析。
疾病预警系统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当发现母猪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乳房红肿等异常表现时,立即隔离观察并采集样本送检。对疑似子宫炎病例进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性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产后瘫痪母猪检测血清钙浓度,正常血清钙水平为2.2-2.8mmol/L,低于2.0mmol/L 即可确诊为低钙血症。建立疾病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发现异常后 2 小时内完成初步诊断。
精准治疗需遵循 " 早发现、早治疗、规范用药 " 原则。子宫炎治疗采用 "冲洗 + 给药 " 联合方案,先用 0.1%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排出积液后灌注青霉素800 万单位 + 链霉素400 万单位 + 生理盐水 50ml 的混合药液,每日 1 次,连续 3 天。乳腺炎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用药结合,患病乳房用 38-40∘C 温水热敷后涂抹鱼石脂软膏,同时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 3g/AA 头,每日2 次,疗程3-5 天。产后瘫痪病例立即静脉注射 10% 葡萄糖酸钙 500ml+5% 葡萄糖注射液 1000ml ,配合肌肉注射维生素D3500 万IU,每日1 次,直至恢复站立能力。
(四)乳房养护
乳房健康直接决定哺乳效能和仔猪生长,需从日常检查、清洁护理和功能维护三个方面加强管理。日常检查实行 " 早晚两次触诊 " 制度,每日早晨喂料后和傍晚仔猪哺乳前,用手掌轻触每对乳房,感知乳腺硬度、温度和母猪反应。正常乳房柔软有弹性,温度适中,触摸时母猪无躲闪反应;若发现乳房硬结、局部发热或母猪表现疼痛抗拒,需标记重点观察并及时处理。记录每头母猪的乳房发育情况,对发育不良的乳房进行重点护理。清洁护理重点做好哺乳前后的乳房清洁,哺乳前用 35-40℃温水浸湿毛巾擦拭乳房和乳头,去除表面污垢和细菌;哺乳后再次清洁乳房,并用干毛巾擦干防止潮湿引发感染。对乳头损伤的母猪,涂抹碘甘油或红霉素软膏促进愈合,严重损伤时暂停该乳头哺乳,人工挤奶后喂给仔猪。定期检查乳头孔是否通畅,发现堵塞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疏通。功能维护通过科学管理促进乳汁分泌和排出,对泌乳量不足的母猪,按摩乳房每日2-3 次,每次5-10 分钟,按摩时从乳房基部向乳头方向轻轻推挤。采用 " 仔猪固定乳头 " 法,将弱小仔猪固定在靠前的乳头,强壮仔猪固定在靠后的乳头,保证每头仔猪都能吃到充足乳汁。对乳汁淤积的母猪,实施人工挤奶排空乳房,避免乳汁滞留引发炎症。
总之,母猪产后护理是一项系统性技术工程,需要养殖者建立精细化管理思维。通过精准把握母猪产后生理特征,针对性防控高发疾病,从环境、营养、健康等多维度实施科学干预,可显著提升母猪产后恢复质量,保障繁殖性能持续性,优化仔猪培育效果。养殖从业者应结合本场实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技术优化与经验积累,构建标准化的产后护理技术体系,为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