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米增来
榆树市青山乡中心小学校 吉林榆树 130400
引言:
小学生作为道路交通的弱势群体,其交通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行为控制力弱,他们更容易成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近年来,尽管交通安全设施不断完善,但涉及小学生的交通事故仍时有发生,暴露出安全教育在实效性与覆盖面方面的不足。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预防事故、保障儿童生命安全的根本之策。然而,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有限。因此,探索科学、系统、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交通安全教育途径与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目标体系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构建清晰、全面的目标体系,以确保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理论基础主要涵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安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的,因此交通安全教育应创设真实或模拟的交通情境(如校园模拟马路、VR 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内化交通规则,而非被动接受灌输。行为主义理论则关注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通过及时的正向强化(如表扬、奖励“安全小卫士”)和对不安全行为的纠正,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形成稳定的安全行为习惯。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来学习,因此教师、家长、交警等成人的文明出行示范,以及同伴间的积极影响(如“小手拉大手”),在安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海因里希法则等安全教育理论提醒我们,大量不安全行为和轻微事故是重大事故的前兆,这要求教育必须从细微处着手,防患于未然。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目标体系应是多维度的,涵盖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行为四个层面。认知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常识,如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标线,理解“红灯停、绿灯行”、“一停二看三通过”、“一盔一带”等核心规则。技能目标则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安全地过马路、正确乘坐各类交通工具(包括校车、私家车和公共交通)、规范骑行自行车等,具备应对简单交通状况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旨在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培养对自身和他人安全负责的责任感。最终,所有目标都应指向行为目标,即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日常生活中自觉、稳定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真正保障其出行安全。
2.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协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应发挥核心作用。首先,要将交通安全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如在《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设置专题,或开发校本课程,确保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交通安全宣传周”、“小交警体验日”、“安全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站、电子屏、班级板报等媒介,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父母在日常出行中遵守交规、文明驾驶、正确佩戴头盔等行为,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家长应在接送孩子、外出游玩等日常场景中,随时随地进行安全提醒和随机教育,并与学校保持沟通,共同监督和纠正孩子的不安全行为,形成家校共育的闭环。社会教育是重要支撑。交通管理部门应常态化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组织交警担任校外辅导员,进行专业指导和警示教育。社区可利用公共空间设立安全宣传点,组织社区安全活动。媒体与网络平台应制作和传播适合儿童的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动画短片和互动内容。此外,公益组织和企业也可通过赞助安全设施(如反光书包、安全头盔)、支持教育项目等方式贡献力量,共同构建全社会关注儿童交通安全的良好环境。
3.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交通安全教育必须摒弃单一枯燥的说教,采用生动有趣、互动性强、注重实践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情境模拟与体验式教学是核心方法,通过建立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或利用操场模拟真实的道路环境(设有斑马线、交通信号灯、标志牌等),让学生在逼真的场景中扮演行人、司机、小交警等角色,亲身体验过马路、乘车、指挥交通等过程,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具体操作,有效提升应对能力。游戏化与趣味化教学能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可设计交通安全主题的桌面游戏、闯关游戏、寻宝活动,或开发寓教于乐的手机 APP ;同时,将复杂的交通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安全口诀,或融入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卡通动画中,便于学生记忆和传播。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更加直观高效,利用动画短片、微视频、VR/AR 技术,可以动态演示交通事故的成因与后果,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加深警示印象。合作学习与同伴教育也至关重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设计安全海报或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选拔和培养“交通安全小卫士”,让他们在同学中发挥示范和监督作用,利用同伴影响力促进安全行为的普及。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让交通安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通过课程融入、主题活动和环境营造,系统化地传授知识与技能;家庭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日常提醒至关重要;社会各方力量,包括交管部门、社区、媒体和公益组织,则需提供专业支持与资源保障,共同营造安全出行的社会氛围。唯有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注重知行合一,才能切实提升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交通事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政阳 .“融入”理念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道路交通管理 , 2023, (07): 22-25.
[2] 王政阳 . 场馆类中小学生交通安全体验教育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J].道路交通管理 , 2022, (10): 37-39.
[3] 赵洹琪 , 李君 , 赵文松 . 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 [J]. 道路交通管理 , 2020, (05): 36-37.
[4] 马金路 ,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游戏体验环境构建技术研究 . 北京市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 2015-03-16.
[5] 尚炜 , 马金路 . 动漫游戏体验技术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中的运用[C]//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 2014 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 2014: 161-165.
[6] 王丽 , 王雪松 , 杨东援 . 考虑学校和年级差异的精细化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研究 [J]. 交通信息与安全 , 2012, 30 (01): 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