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钱林

闽清县第二中学 350811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阐述了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与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创设情境的多种类型,包括生活实际情境、科学史情境、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等。详细论述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为高中生物教师更好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提供参考,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引言

在自然科学领域里,高中生物课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塑造生命观念以及提升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过往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常常将重点置于知识的单一方向传输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于学习进程中大多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足,实际应用能力也受到较大限制。而情境教学法凭借其独有的优势,能够巧妙地把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与鲜活且具体的情境紧密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中,更有效地领悟生物学的概念、原理,逐步培养科学思维以及探究能力,最终实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鉴于此,深度探究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无疑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科学研究的历程、有趣的生物学问题或实际的实验操作等,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将生物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思考、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2高中生物教学中可创设的情境类型

2.1生活实际情境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生物学现象,将生活实际情境引入高中生物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讲解“血糖调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位同学在上午第四节课时感到头晕、心慌,这是为什么?午餐后,血糖含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身体又是如何调节血糖平衡的?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血糖调节的机制,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科学史情境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引入科学史情境,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比如,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过程。从最初的实验现象观察,到提出假设,再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思路进行思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这一抽象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不同课型中的应用

3.1新授课中的应用

新授课的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创设巧妙的情境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红绿色盲家族遗传图谱,讲述一个生活中因红绿色盲患者在某些职业选择上受限的真实小故事。这种贴近生活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情境,瞬间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好奇为什么这种疾病在家族中呈现出特定的遗传规律。又如,在“细胞的增殖”教学中,教师播放一段胚胎发育的视频,展示一个受精卵如何经过多次分裂逐渐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胚胎。学生被生命诞生的奇妙过程所吸引,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细胞是怎样进行分裂、增殖的。这样的情境导入,将原本抽象、陌生的知识与生动有趣的现象相联系,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知识的传授搭建了良好的桥梁。

3.2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梳理零散的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知识网络情境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板块时,教师以细胞为核心,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细胞轮廓,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细胞的各个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随着学生的回忆,教师将这些结构逐一添加到细胞轮廓中,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质中物质的运输有什么关系,细胞核如何调控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又如,在复习“遗传与进化”模块时,教师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改变”为主线,构建一个知识网络框架。从 DNA 的结构和复制开始,延伸到基因的表达、遗传规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以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点。

3.3实验课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于课程起始阶段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举措能够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有效开启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大门,引导他们清晰明确实验目的,为后续实验的顺利开展筑牢根基。比如,在开展“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之前,教师精心展示一些生活里屡见不鲜的场景。像腌制萝卜时,原本硬挺的萝卜渐渐变软且渗出水分,然而当把变软的萝卜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它又重新恢复变硬。此时,教师适时抛出一系列问题:为何会呈现这样的现象呢?植物细胞究竟在何种情形下会出现失水或者吸水的状况?细胞的这类失水与吸水现象,和我们即将观察的植物细胞结构之间存在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促使他们怀揣疑问去深入了解实验目的。也就是借助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深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透彻理解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等同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关键原理。再如,在“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开启前,教师巧妙提问:我们日常用餐时,若是细嚼慢咽,会发觉米饭愈发香甜,这背后的缘由是什么?温度、酸碱度等因素又会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产生怎样微妙的影响呢?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能够清晰领悟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温度、酸碱度等因素对淀粉酶活性的具体影响。如此一来,学生在实验进程中便拥有更为明确的方向指引,大大提升了实验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确保实验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3.4习题课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习题课中,将习题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创设情境,能让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习题。例如,在讲解有关血糖调节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实例情境:一位糖尿病患者在某天中午用餐后,血糖浓度急剧上升,随后他注射了适量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又逐渐下降。请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体内的激素是如何调节血糖平衡的?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情境引入,学生能够将习题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血糖调节的机制以及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在其中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领域展现出不可忽视的重要应用价值。教师可通过精心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诸如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感知生物知识;科学史情境,带领学生追溯科学探索历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实验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等。将抽象晦涩的生物知识巧妙融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他们更轻松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全方位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里,合理运用该方法能有效优化教学流程,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 牟燕燕.求知导刊,2024(17)

[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策略分析[J]. 张立敏.教师,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