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探讨
吴碧莲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十小学 362400
摘要: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应遵循协同性与持续性的原则,深度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各项要求。文章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可采取的有效德育教育措施,以期为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
前言
立德树人是人生理想的至高境界之一,体现出了个人对于自身发展的努力和追求,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德育发展,还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进步。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工作,通过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创新教育理念,最终形成家园合力的良好局面。
一、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学校德育活动的组织者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教育学生品德教育的重任。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角色,起到承上启下的“传帮带”作用,不仅要顺利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教育指标,还要负责学生的德育管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通过定期开展各类德育工作,保证学校德育教育德育工作的实现,从而实现德育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联动教育的发起人
德育教育并非班主任一人的责任,而是全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协调并联动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他们通过发起教师联动教育,协调和统筹各学科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完成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
(三)学生道德选择的监督者
德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为立德于心,外化于行。班主任不仅要承担日常学习任务,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德育教育,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还要作为监督者的角色来细致观察日常教育行为,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不良行为举止,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最终提高自身得到修养。
二、小学班主任落实德育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在文化中融入德育教育,加强精神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同等重要,共同构成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精神文化则能深入传达道德思想,增强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归属感。班主任应将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班级文化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让德育理念如润物之雨,悄无声息地植入学生内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制度文化,遵守道德行为
班级制度文化是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班级管理文化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学生们能够自觉遵守班级制度管理,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文化主要通过班级制度管理的形式来实现,比如小学生行为守则、班级管理制度等。班主任要通过精心设计,将德育教育工作更好的融入到制度管理之中,这样能够将德育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化,从而为学生指明正确的道德方向。例如,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班主任可以明确倡导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道德品质,将其作为学生行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通过这样的方式,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能从行为上切实落实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2.精神文化,传递道德思想
班级精神文化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深远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要选择恰当的形式将德育工作融入到班级精神文化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道德的认同感,自觉履行班级行为准则。通常情况下,常见的融入方式包括,定期更换宣传标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于道德理念的记忆和理解。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如共同制定班级口号、设计班级徽章等,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强对相关道德精神的认同感。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班级精神文化成为传递道德思想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在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渗透理论内涵
在新课标理念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生课程管理中表现突出,也是实现德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方式来讲德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这样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同身受德育理念。另外,班主任还要不断发乎号召力,以身作则,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完成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渗透力。
1.多科联动,共谋主题德育
在渗透德育教育内涵时,班主任可以积极寻求多学科教师的帮助,组织学科联动教育活动。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和解析同一类、同性质的德育要素内涵,感受该德育要素在不同学科中的独特体现和共通价值。这种多学科联动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能够通过持续性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理解力,逐步提升学生对于德育管理工作的认同和理解,最终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
2.单科优教,发挥学科优势
班主任在此过程中应发挥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为了提升单科德育教育的质量,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级教师德育交流群,与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探讨如何在各自学科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同时,班主任还应关注单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德育教学方法和效果,鼓励教师创新德育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三)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丰富生活感悟
实践是检验学生德育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应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落实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道德的真谛。班主任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机会,创设道德教育情境,发挥情境互动的优势,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道德感悟,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1.在校外活动中把握德育契机
校外活动作为学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德育教育同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内容之一,能够为班主任教育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选择。因此班主任可以依托校外活动,将德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德育,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比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理论上的突破,还能够在实践中开展道德思考,厚植道德精神。
2.在校内活动中深化德育体验
校内活动同样重要,在提高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常见的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等形式,不同的活动主题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呈现出多样化的德育体验。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班级活动,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之中。
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将德育内容融入活动中,实现寓教于乐、以趣兴教,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精神情感状态参与校园活动。在设计活动时,要制定明确的计划方案,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实践平台,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道德理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可以从班级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多个维度入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形式,将德育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在班主任的教育指导下,将有序参与社会生活,从行为实践中收获宝贵的道德感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萍.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118-120.
[2]王浩淼.小学班主任加强德育管理,构建优秀班集体[J].教育界,2023,(20):128-130.
[3]盛亚梅.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