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洋节PK传统节日,我们该如何面对

作者

刘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洋节侵袭,传统节日文化日渐颓落的形式下,本文将以“传承经典”、“博采众长”的视角,探讨吸取“洋节”精华,赋予传统节日文化时代活力的途径,以聚焦问题到探寻对策再到应用于思政课堂实践的思路阐述笔者的思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弘扬传统节日;洋节侵袭;辩证统一;小学思政课堂

【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被卷入了世界的经济圈。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也正在蔓延。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我国民间节日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的甚至正在面临消失。

笔者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小学思政教师,面对传统节日氛围日渐颓落的趋势,不免担忧:中国有一天丧失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怎么办?有如丢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与灵魂,这个国家在国际上还会有什么竞争力?于是笔者思付:为什么“传统节日”国人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洋节日”为什么会如此受年轻人的青睐?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又有什么启示?

【聚焦一】

传统的“保守”与西方的“开放”

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创立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那时我们的祖先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因此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如除夕的年饭、初一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一起吃这些特色食品,要阖家共庆节日,其活动过程呈现单一化、程式化的特点。

西方的“洋节”: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因此各种洋节显得浪漫而富有情调,丰富多变的圣诞礼物、款款情深的红色玫瑰、滑稽搞笑的愚人信息都体现出时代的气息,重在精神的交流,心情的自由表达和抒发才是中心。

【探寻与对策】

博采众长,辩证统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平等、自由”的思潮也跟着一起涌入了中国,于是我国现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崇尚独立、个性、自由,在他们的内心里对那些繁文缛节的形式是倍感压力的,有时候他们更希望走出家门,避开长辈,将约束丢到一边,自由地玩耍和嬉闹,尽情地进行情感沟通。而西方的节日的特点正好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种自由化、个性化的庆祝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显然是新奇又惬意的。

笔者认为既然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人们的社会心理在变,传统节日文化也唯有跟着一起“变”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年轻一族的欢迎。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弊端,也有其优势,既然当今“洋节”如此有市场,必然有其吸引人的因素在,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看待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节日文化,肯定传统节日文化价值,也要客观看到它的诸多过时、封闭、封建、繁琐的弊端,既要抵挡洋节的侵蚀,也要看到西方节日的优越性,找到合适的融合点,让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精华融合西方节日中的优点因素,让两者实现辩证统一,才能赋予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新的时代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实践】

传统过年亦可充满“神秘”

———教学《欢天喜地过新年》例谈

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欢天喜地过新年》时引入了神秘的“春姑娘”。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春姑娘”送礼物

师:有一个小朋友冬冬他家在过年时收到一份快递,邮寄人是“春姑娘”,收件人是冬冬,里面是一套蓝猫淘气的书。听听冬冬收到礼物是怎么说的。

冬冬:这是我这几个月来一直想要买的一本书,我在一个星期前把这个想法写在了“春节愿望”里,装在信封里,收件人是“春姑娘”,压在了枕头底下,没想到春姑娘真的在我不在家时来到了我的房间,拿走了寄给他的信,今天就给我送来我想要的礼物啦!我爸爸妈妈都还没给我买呢!太开心了!春姑娘,谢谢你!

【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春姑娘送礼物”环节,满足孩子们好奇、渴望收到礼物的心理需求,这种做法就是把西方节日文化中关注个体需求的理念,“新奇”、“趣味”的形式特点吸纳进来,给传统节日注入生机和活力。只有激发儿童的兴趣,关注儿童内心,体现儿童主体性,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和文化内涵,才能让更多的人乐于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源流,进而传承道德传统。

【聚焦二】

中西文化认同感不同

中西方传统节日都有其历史渊源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体现一个国度的精神面貌与灵魂。然而现代很多人对待中国传统节日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节日名称,却并不真正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说起过元宵就是吃汤圆,某些地方舞个龙、狮子,说起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少数地方搞个赛龙舟,还有清明节就是吃青团,再者就是要给祖先上坟,过中秋节主要就是吃月饼,春节里就是吃大鱼大肉和看春节联欢晚会,使得过传统节日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形式,由于每种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有时候似乎“过节”就等于“吃节”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淡化了许多。

而西方传统节日中的圣诞节,是英、美国家最悠久,最受欢迎的节日,它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许多相似之处:节日前人们精心筹备,寄贺卡,互赠礼物;节日这一天举家团聚,欢乐开怀,共进晚餐;节日后人们举行持续近两周时间的各式庆贺活动,以行动来表达爱心,传递美好祝愿。东西方不同的庆祝活动却传递着相同的节日精神--团聚、友谊、爱心,可谓是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然而西方圣诞节的活动中,民众参与热情十分高涨,不论是合家团聚、品尝食品,还是互赠圣诞礼物、讲圣诞故事、参加圣诞party,还有体现圣诞气息的油画、音乐等,民众热情参与的背后是对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与认同。

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被大众所吸引,笔者认为在当今大多人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时代,以“吃”为重要节目缺乏深层精神吸引的的节日,是无法走进大众百姓的内心深处的,我们的传统节日不缺精神内涵,缺的是对内涵的认知度。

【探寻与对策】

传承经典,挖掘内核

笔者通过将目光投向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认为这与我国的传统节日起源有关,我们的传统节日发展于农耕文明,建立在传统的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上,因此重视食物,端午的粽子、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等都表明了传统节日的农耕基础,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物质追求。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中国传统节日建立的文化体系日益瓦解的历史进程势不可挡,但是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精髓理念依旧是人类历史文明史上的瑰宝。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完整而和谐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从时序的安排上宛如一幅自然节气变化图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内容的安排上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体现人与人的和谐。节日蕴含的和谐理念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借助的巨大文化资源。同时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忠”、“孝”、“礼”、“义”、“仁”、“智”、“信”等精髓理念蕴含在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中,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弘扬中华传统节日为形成民族凝聚力,提供中华儿女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后盾。

【实践】

过“中秋”亦可充满文化气息

———教学《中秋节》例谈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秋节》一课时,在渗透中秋文化上,笔者通过多种形式,“知行统一”,让学生对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有了充分的了解:

(一)活动一:话中秋

1.师:关于中秋,你都知道哪些传说?

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2.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生:中秋节,古时称为仲秋,民间称为中秋

……

师补充中秋节玩花灯的习俗。

(二)活动二:品中秋

1.品思念--师:你能背诵有关中秋的诗句吗?

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课件播放补充。

2.品幸福--师:吃过什么口味的月饼?

生1:我吃过枣泥的、蛋黄的。

生2:我吃过五仁、豆沙的

……

师:吃月饼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中秋节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吃到嘴里的感觉是香香的,甜甜的,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三)活动三:送祝福

师:中秋节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你们想不想把那美好的祝福送给亲人和朋友呢?

生写祝福卡,交流。

生1:祝奶奶的病早日痊愈。

生2:祝我这学期期末能取得好成绩!

……

【反思】

本堂课通过精心设计三个环节,“话中秋”——让学生充分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品中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秋节的内涵,“送祝福”——引导学生体会合家团聚,祝愿美好生活的情感。思政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时空的开放性,拓展性,在孩童的感召下,大人、老人自然乐于配合,伴随学生的快乐实践,节日的文化气息将渐渐传播开来。

笔者认为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共同圈的时代,对于外来的节日文化消极排外抵抗肯定是不接地气也无法长久的,遇到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对应之策,寻找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打破常规的灵活方式笔者认为是时下可以考虑的良策。对于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我们秉承“传承经典”、“博采众长”的心态与视角,定能赋予传统节日时代活力,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持续不断的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展示永恒的魅力和力量。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思政教师,以小学思政课堂为阵地,将继续不辱使命,为一群群孩子的双眸中增添节日的色彩,为一群群孩子的心田播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期待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