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时代电子商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动态适配机制

作者

陈雪韵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AI 时代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新特征与标准适配的挑战

1. 核心能力需求从“操作执行”向“智能协同”变迁

(1)AIGC 工具应用能力成为新基础:岗位要求从“会 PS 做图”变为“能利用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生成高点击率的主图与海报”;从“写文案”变为“能对 ChatGPT 等大模型提出精准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批量生成不同风格的营销文案与短视频脚本”。

(2)数据驱动运营能力成为新核心:运营岗位要求不再停留于“上架商品、设置折扣”,而是必须能解读数据,例如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如生意参谋、Google Analytics)诊断店铺问题,并依据数据洞察利用 AI 工具进行智能选品、个性化推荐优化和广告投放策略调整。

(3)“人机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关键:面对智能客服无法处理的复杂客诉,要求员工具备更强的情感沟通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在 AI 生成多个营销方案后,要求员工具备更高的商业审美和决策能力来评估、选择和优化最佳方案。

2.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面临的主要挑战

(1)课程内容与真实工具脱节:许多院校实训室电脑甚至无法流畅运行主流 AI 设计工具,教学内容仍以过时的软件版本和传统平台操作为主,对千牛、抖音小店、Shopee 等后台的智能功能模块(如阿里万象、京东羚珑)的教学缺失,导致学生入职后仍需企业“从头教起”。

(2)实训项目与业务场景脱节:实训多采用陈旧、脱敏的模拟数据或过时的假项目,学生从未接触过真实的流量压力、真实的客户咨询和真实的供应链问题。例如,未经历过“双十一”大促流量冲击下的系统操作与危机处理训练,无法培养真正的数据思维和抗压能力。

(3)教师能力与行业实践脱节:专业教师自身对AI 工具不熟悉、不了解,缺乏利用 AI 工具完成真实项目、创造商业价值的一线实战经验,难以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干货”和“新货”,教学停留在书本理论层面。

(4)评价体系与岗位能力脱节:现行的学生技能评价标准多基于试卷考试或简单的模拟操作,无法有效衡量学生在 AIGC 内容质量、数据决策能力、项目协作与创新思维等维度的真实水平,导致培养质量检验失效。

二、人才培养标准动态适配机制的核心构建

本机制是一个包含需求感知、标准转化、教学实施、反馈优化四个环节的闭环系统,其核心运作流程如图1 所示:

1. 需求感知层:建立多维度的“行业雷达”系统

此层解决“信息从哪里来”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信息采集渠道。

每学期初,由专业负责人带队,组织教师赴企业进行为期 1-2 天的深度访谈与岗位观察,重点了解其业务新变化、技术新工具及对实习生能力的新反馈,并形成书面《企业需求调研报告》。技术动态追踪清单:指派 1-2 名对技术敏感的年轻教师担任“技术观察员”,其职责是定期体验和测试主流AI 电商工具(如ChatGPT、Jasper、Canva AI、数字人直播平台),并在教研会议上分享这些工具的应用场景、操作门槛及对教学的可能影响。

图 1

2. 标准转化与调适层: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敏捷化课程决策

此层解决的是“信息如何加工并变成标准”的问题,核心是一个有权重、能决策的常设组织。委员会成员必须包括: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2 名企业技术 / 运营专家、1 名优秀毕业生代表。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 2 次正式会议,审议《企业需求调研报告》和“技术观察员”的汇报。委员会可以明确下一学期,在《新媒体营销》、《网店运营》等核心课程中,具体增加、删减或强化哪个知识点或技能模块(例如:在《视觉设计》中增加“AI 海报生成工具实战”4 课时)。若发现颠覆性趋势(如2023 年的直播电商),提议开设“AI数字人直播”微专业,并起草初步建设方案。决定引入哪个企业真实项目(如:

为合作企业的一款新品,全程策划并执行一次 AIGC 内容的种草活动),纳入下学期的综合实训。

3. 教学实施与赋能层:打造支撑新标准落地的训练营

此层解决“新标准如何教”的问题,关键在于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和培训。

教学资源敏捷开发:不再编写周期漫长的传统教材。而是针对委员会决策的新模块,由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活页式任务工单”和“5-10 分钟的微课视频”(例如:《如何使用 ChatGPT 快速生成 10 条爆款文案》),确保下学期即可投入使用。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对校内实训室的软件进行年度评估与更新,确保其软件版本和功能模块能基本对齐行业当前的主流应用,避免“在学校学旧版本,到企业用新版本”的尴尬。

4. 评价反馈与优化层:建立以“数据 + 案例”为核心的效果检验机制

此层是闭环的终点也是新循环的起点,用效果证明机制的有效性,并指导下一步优化。其中,过程性数据采集不再仅看期末考试成绩。可以重点关注学生 AIGC 作品的质量(如由企业导师评分)、真实项目的数据表现(如种草笔记的阅读量、互动率)、技能证书(如跨境电商 B2C 数据运营)的通过率。当然,每个学期末,收集整理本学期最成功的 2-3 个学生实战项目案例(包括项目背景、执行过程、数据结果、学生反思),形成《年度教学成果案例集》。这既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铁证,也是下一届教学的最佳素材。最后,将上述数据和案例提交给下一学期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作为研判下一轮需求、进行下一轮课程调整的核心依据,从而开启一个新的、更高级的适配循环。

三、发展与展望

当直面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子商务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构建一套常态化、系统化、数据化的动态适配机制,是破解传统人才培养标准滞后性与产业需求实时性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该机制并非单一环节的改革,而是一个涵盖“需求感知—标准转化—教学实施—反馈优化”的全链条、闭环式系统工程。它强调通过“政行企校”多元协同,将来自产业最前沿的信号(如AIGC 工具应用、数据运营需求)敏捷地转化为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实战化的教学项目与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从而确保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够紧跟技术迭代、响应市场变化、服务区域发展,最终实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未来,随着 AGI(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电商行业的业态和岗位必将发生更深层次的重构。本研究提出的动态适配机制亦需随之进化。跨域融合将成为新趋势,电子商务与乡村振兴、跨境贸易、绿色消费等国家战略的结合将更加紧密,要求适配机制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在人才培养中融入更多元的价值目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职业院校唯有主动拥抱变化,将构建动态适配机制作为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方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培养出真正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子健, 王炜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图景、风险与

路径 [J]. 中国电化教育,2023(8): 112-119.

[2] 余明辉, 张培 . 职业教育数字技能标准体系构建的逻辑、困

囿与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2022, 43(22): 19-24.

[3] 聂强, 眭碧霞 . 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变革 [J]. 中国高教研究,2021(10): 98-103.

[4] 王亚南, 石伟平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逻辑、现

实困顿与突破路径 [J]. 教育发展研究,2022, 42(21): 76-84.

[5] 亚马逊全球开店, 清华大学 .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中国出口跨

境电商发展报告(2023)[R]. 北京: 清华大学, 2023

[6] 深圳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 “工坊式”教学精准对接岗位 校企

共育电商“金种子”[N]. 中国教育报,2024-03-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