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饮食习惯与慢性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

郭静雯

延安大学医学院 716000

摘要:慢性病的发病群体多为中老年人,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致残率高等特点。如今,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首要疾病。研究发现,不良饮食习惯和慢性病的发生以及进展有很大的关系。而饮食习惯可以调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消除慢性病危险因素,对机体身心健康十分有利。所以,本文将从饮食习惯与慢性病变化概述、饮食习惯与慢性病的影响、饮食习惯与慢性病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如下综述,希望能引导居民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关键词:饮食习惯;慢性病;相关性

引言

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起病时间长、且不具备传染类疾病的总称。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都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病。如今,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慢性病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发现,慢性病的发生和遗传、环境、肥胖、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不良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民众健康。如高血压是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该疾病的发生与高油高盐饮食有关。所以,本文将深入研究饮食习惯与慢性病的相关性,同时为居民健康饮食提出有效对策,以期提高慢性病防控效果。

一、饮食习惯与慢性病变化概述

调查发现,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向年轻化方向发展[1]。女性和男性相比在照顾子女和父母方面的付出更多,加之特殊生理特点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女性患慢性病的比例在不断增多。其中,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病,饮食习惯调查发现,很多居民存在不吃早餐、不按时吃饭、经常高油高盐饮食等情况[2]。

二、饮食习惯与慢性病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过多高能量密度食物会引起肥胖,而肥胖是高血压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如果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血压将升高6.6mmHg[3]。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增高会导致心血管病以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加大。调查发现,平均每人每日油脂摄入量在44g,同营养学会推荐的25g摄入量相比超出较多;大多数居民长期进食同一种食用油,容易造成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偏高情况,加之微量营养元素以及脂肪酸的摄入较少,会对机体代谢造成影响[4]。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钠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而限制钠盐摄入过多则有利于人体健康,坚持低钠饮食1个月,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适当进食高糖食物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是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引起肥胖,导致机体血糖过高,影响胰岛素分泌,最终引起血糖升高情况。

三、饮食习惯与慢性病相关性研究

1.合理搭配营养

科学营养的膳食搭配对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所以日常应注意营养均衡,即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类营养物质。(1)蛋白质:蛋白质有助于肌肉组织生长和修复,日常应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胸肉、鸡蛋、豆类、鱼类等低脂肪蛋白质。豆类每日摄入量在30克左右,蛋类每日摄入量在45克左右[5]。(2)脂肪:适量的脂肪摄入有利于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应摄入橄榄油、鱼油等健康的脂肪,避免摄入过多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3)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含量较高,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应进食不同种类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4)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身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应尽量摄入燕麦、红薯等富含高纤素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减少甜饮料等简单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5)水:足量的水分摄入能保持身体正常功能,且有助于消化,维持大便畅通。

2.适量摄入高糖

甜食中的高热量摄入过多会导致体重增加,继而加大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风险。老年人的新陈代谢速度较慢,更应注重高糖的适量摄入。成人每日糖分摄入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建议不超过总能量的10%,控制在5%以内为佳。在减少高糖摄入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适当运动,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

3.注意饮食习惯

饮食应注意定时定量,避免长时间空腹或者暴饮暴食而出现胃肠道不适,还有利于保持血糖稳定,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病。具体可以结合自身年龄、性别、体质等来合理调整饮食量。同时选取合适的烹饪方式,以防影响食物的营养价值。一般来说,尽量选择蒸、煮等烹饪方式,以尽可能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避免过多的油炸、烧烤等高温烹饪方式。

4.坚持健康饮食

坚持多样化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谷物、新鲜水果蔬菜、健康脂肪等,以保证营养供给。控制盐和糖的摄入,以防摄入过多钠盐和糖分而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尽量减少调味品的使用,可以用其他香料来提升食物风味;甜食尽量选择水果等健康的替代品,减少蛋糕甜点等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加工类食品,其中含有人工添加剂、防腐剂、高盐、高糖、高脂等物质,长期食用可能增加慢性病患病风险。控制饮酒数量,以防长期饮酒过多而增加肝脏疾病等患病几率。

结语

综上所述,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风险,继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居民应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坚持多样化饮食,保证饮食均衡,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盐高脂食物摄入量,坚持适当运动,从而降低慢性病发生几率,更好地维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谢丛尚. 饮食习惯与慢性病相关性研究综述[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11):66-67,72.

[2] 庞元捷,余灿清,郭彧,等. 中国成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3):369-375.

[3] 刘露凝.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吉林:延边大学,2024.

[4] 姜勇. 论运动和饮食与慢性病的关系[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9):83.

[5] 陈凤,苏恩惠,郭丹丹,等. 老年多重慢性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J]. 护理研究,2024,38(15):2683-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