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模式研究
陈海清
湖北地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国土空间规划成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还能促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然而,当前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仍存在生态保护薄弱、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统筹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模式,分析其核心目标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乡村空间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城乡融合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地区面临着资源利用低效、生态环境退化、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为破解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以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这一背景,如何优化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提升其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与目标
(一)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念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家及区域土地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的规划体系,包括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等内容。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在这一体系下针对乡村地区开展的空间优化布局,涉及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的协调配置。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产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括空间用途管控、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以期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乡村空间格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空间规划目标
乡村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通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红线划定、湿地恢复等措施增强生态承载力,并构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四位一体”格局,以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1]。同时,加强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人工湿地处理、生物降解和生态浮岛修复技术,提升水体环境质量。乡村产业布局需匹配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农业、加工、旅游区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粮食主产区,应建设高标准农田,运用数字农业技术提升精准化管理;在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可划定特色民宿、生态农业观光带,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优化应结合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鼓励低密度村落适度撤并,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并推广绿色建筑、光伏屋顶、新型节能建材,提升建筑能效。此外,完善乡村交通网络,加强城乡道路衔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当前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目前,乡村生态保护主要面临生态红线划定不精准、耕地保护压力大、环境污染治理滞后等问题。由于缺乏精细化的空间规划,部分生态脆弱地区仍然存在盲目开发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加剧。此外,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养殖污染控制不严,均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例如,部分地区仍使用高污染、高残留农药,如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危害。
(二)产业与空间规划脱节
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缺乏科学性,导致产业用地配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地区农业用地碎片化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兴业态的空间布局随意性较大,导致乡村资源开发不均衡。例如,一些乡村旅游区在规划中未充分考虑交通承载能力,导致游客激增时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影响整体旅游体验。
(三)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问题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导致乡村人口外流问题突出。多数乡村在医疗、教育、物流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吸引力。以乡村医疗为例,由于缺乏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规划,部分地区医疗卫生站点布局分散,专业医疗人员短缺,导致农村居民就医难度大。
(四)规划实施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执行往往面临政策协调性不足、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例如,乡村建设用地指标管理仍以城市为主,乡村产业用地审批流程复杂,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灵活性。此外,公众参与不足,乡村居民对空间规划决策的影响力较低,导致部分规划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路径
(一)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布局优化
乡村生态保护需依赖精细化的国土空间规划,可利用GIS技术和遥感监测手段,对乡村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地进行精确划定,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模式。例如,在长江流域的部分乡村,可结合遥感影像和大数据分析,精确识别水源涵养区和土壤侵蚀风险区,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方案。此外,应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如在日照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在农林废弃物较多的区域引入生物质能供热系统,以减少农村地区对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依赖,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二)促进乡村产业与空间规划深度融合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需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合理划分农业、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功能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例如,在某黑土区,可推动智慧农业试点建设,利用精准施肥技术、无人机植保、智能温控大棚等手段,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同时引入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优化灌溉管理,减少水资源浪费。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应加强交通、景区、服务设施的空间统筹,如在浙江某旅游景区,构建“乡村旅游+交通干线+休闲农业”模式,在核心景区周边规划特色民宿、农产品展销中心、非遗体验馆等,打造完整的乡村产业链,增强游客体验感和消费带动效应。
(三)城乡融合发展策略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与城市规划对接,提高城乡公共资源共享水平,尤其是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进行统筹布局。例如,在乡村交通方面,可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在南方某地,已成功推广城乡公交卡通用、公交线路延伸至自然村,极大提高了乡村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可采用“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例如在某些部分县域,已试行城市优质中小学与乡村学校建立“互联网+同步课堂”,实现远程教学互动,同时定期组织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
(四)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机制
乡村空间规划的实施需强化法律法规支撑,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和灵活性。例如,在政策层面,可借鉴部分地区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赋予乡村更大的土地利用自主权。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乡村产业开发,如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项目等,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增值,提升农民收益。在监管层面,应用大数据监测技术,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对农村宅基地、耕地利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土地用途智能分析,确保规划精准执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
总结: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需在生态保护、产业融合、城乡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通过精细化生态布局、科学化产业规划、均衡化城乡发展、完善化治理机制,可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乡村空间格局,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彩.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3,(36):62-64.
[2]赵华.生态修复背景下的国土综合整治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3):187-188+200.
[3]梁春玲,谷胜利,张佳乐.基于智慧平台的国土空间规划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建筑,2023,30(10):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