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下农村居民对家庭收支变化的感知研究
敖广懿 韩奕可 朱雨森 徐茁 熊伊冉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金融系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以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究当地村民对自身家庭收支变化的感知研究,以访谈为主获得数据,并从数字生活、社会及农业方面进行编码分析与模型编制。最后总结出线上销售普及率较低、自然灾害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宣传力度不到位、线上购物不明显、当地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扎根理论;感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1]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潮流下,宜昌市积极顺应时代发展,2022年宜昌市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总产值405.9亿元,产业增加值81.88亿元;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类技术合同登记90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0.64亿元。
在宜昌市的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扶持与企业帮扶成为当地数字行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促进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但带动力度仍有不足,在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
二、研究意义
近年来,伴随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据和信息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资料。数字经济驱动的新型经济形态走入大众视野,给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重大深刻影响。数字经济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基于对目前的文献梳理发现,中外学者普遍认可居民对数字化经济接受度会影响居民家庭财务状况,且会产生不同方向影响。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针对农村地区居民的感知研究较少,黄漫宇等(2022)主要采用借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来进行熵值分析[2],以定量研究为主。仅有少数学者如张旺等(2022)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建立理论模型[3]。
(一)理论意义
质性研究在关于居民家庭收支方面有较大的优越性,可以清楚得到居民真正的想法。拓展了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来展现该地区在数字经济推动下乡村地区居民对自身家庭消费变化的感知程度。拓宽了数字经济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型方向。根据目前学者已做出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的理论模型展开研究[3],依托当地具体的经济情况与发展情况完善居民对自身家庭收支变化的感知因素,构建新的理论感知模型。延展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家庭收支变化的感知模型运用场景。通过基于数字经济发展下农村居民对家庭收支变化的感知研究,使构建出的模型更加个性化,特殊化。
(二)现实意义
研究切合实际,可以真实了解村民想法,也可以将项目研究结果借鉴到其他有相似情况的地区,宣传数字经济政策,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数字经济的了解,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可以帮助当地政府了解真实的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居民收到的影响和感知,振兴乡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针对调查总结出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从而帮助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调整数字经济发展措施。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扎根理论方法为主导,根据访谈内容构造编码与理论模型,得出准确的研究结果。扎根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质性研究方法,旨在从经验材料中通过持续和系统的比较完成理论构建。通过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然后完成编码过程,构建理论模型。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宜昌市乡村地区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为研究通过理论模型与结论。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指将收集到的原始访谈资料打散,对每份资料逐行逐段加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其概念化、范畴化。经过开放式编码,本研究共得到35个概念和10个范畴,开放式编码举例如表1所示。
2.主轴式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发展主范畴。经过上述的开放性编码后,共得到10个范畴,但是这些范畴间相互独立,还需要通过主轴式编码进一步分析各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最终,本研究归纳出4个主范畴,分别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核心产业、数字融合产业、数字发展潜力[4]。各主范畴及其相对应的范畴内涵如表2所示。
3.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模型构建
选择性编码是对主轴式编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从而确定研究的核心范畴。通过归纳、合并和总结,最终提炼出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数字经济发展下农村居民对家庭收支变化的感知研究”。“故事线”为: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对家庭收支的感知情况分别体现在对数字生活的感知、对数字农业的感知、对数字社会的感知。这三方面又被主要的四个指标(主范畴)所影响,即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核心产业、数字融合产业以及数字发展潜力。同时它们也作用于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基于此,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下农村居民对家庭收支变化的感知理论模型。
五、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线上销售普及率较低
当地村民种植的主要作物为橙子,品种较多,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但村里主要是中老年人群。销售过程中,大多数村民都是集中将采摘的橙子交给老板供应商,有少数村民是采取自产自销,利用互联网平台售卖橙子。线上销售的普及率相对来说很低,虽然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基本每家都安装有网络宽带,但是了解掌握电商知识与技能存在明显短板。
(二)自然灾害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当地乡村大多是位于山区且靠江,光照充足,一年四季都能种植橙子,但极端天气的变化不能预知。橙子产量及好坏依赖自然环境,而当地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长时间降雨容易造成洪涝以及山体滑坡,对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影响,直接影响到橙子的运输,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到橙子的产量、质量、以及采摘的时间,间接影响到橙子的售卖,导致村民的收入减少,灾害后的重建与修复也会不同程度增加村民的负担。
(三)宣传力度不到位
当地乡村不仅种植橙子,而且也在发展旅游业。但是农旅融合不够、宣传不到位。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当地橙子口感很好、品质高,但对橙子的宣传还不到位,售卖橙子还主要依靠线下的供应商,线上销往全国各地但是宣传覆盖仅在周边少数地区人能够看到,更远地区的人很难看到当地的橙子。宣传的渠道较为单一,对互联网的和新媒体的利用还不充分,缺乏有吸引力的宣传内容和创意。
(四)线上购物不明显
当地村民主要是中老年人,虽然当地网络覆盖率很高,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主要是刷视频,跟儿女联系等,网上购物不是很多,而且多数人并不习惯使用在线支付功能。同时,当地村民对网购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高,担心商品的质量和售后。虽然当地有快递物流,但只有许少部分可以在村里拿,其他在镇上距离较远不方便,影响了村民购物的积极性。
(五)当地交通不便利
乡村山路崎岖,虽说道路建设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不足。当地交通并不便利,公共交通服务不完善,公交班次较少,对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需求以及游客的满足度不高,缺乏与外界的快速通道,运输成本和时间有所增加。
六、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橙子线上销售的普及率
完善当地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的稳定性为线上销售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寻找专业人士对当地村民集中开展电商培训活动,传授电商知识与技能,做好解答与服务,鼓励村民积极参加与学习。
(二)积极主动应对自然灾害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强对水利设施、道路、山体等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抗灾能力;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检测和预警,做好事前控制,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与措施;推广农业保险,维护村民的权益,降低村民的损失。
(三)加大宣传力度
增和利用宣传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与知名带货主播合作进行多角度宣传;突出橙子品质与旅游资源特色,进行特色宣传增加吸引力;利用旅游举办采摘节等特色活动;加强品牌建设,打造高质量橙子品牌,做好口碑,提高附加值与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提高宣传度增加收入。
(四)促进网上购物的发展
加强网络的宣传和引导,提高村民对网购的信任度与认知;完善快递物流服务,发展上门配送服务,提高村民满意度,提高效率的同时减低配送成本;推广便捷支付功能,进行专门教学线上支付,保障村民权益做好保障措施,提高村民对数字化货币的安全信任度。
(五)改善交通条件
完善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路况优化公共交通服务,为村民出行提高便利;争取政府支持与投入建设便捷快速通道,方便农产品输出缩短运输时间与成本;打通村村通快递最后一公里,让村民在村里就能取快递。
七、结论与启示
随着现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实施,两者之间的结合日益密切,在数字经济发展下乡村也走上了致富的路。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实现了农业数字化和乡村宜居化,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使乡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通过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机制,对乡村振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还优化了乡村的经济结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紧紧抓住时代潮流,通过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发展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加快致富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12)[2024-04-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2]黄漫宇,窦雪萌.城乡数字鸿沟会阻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2(9):47-64
[3]张旺,白永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的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及优化路径[J].中国软科学,2022(1):132-146.
[4]白茹,郭书歧,张丽.山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2024(3):19-25
注:本文系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数字经济发展下农村居民对家庭收支变化的感知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项目编号:S202413251014。项目单位名称: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项目负责人:敖广懿。
作者简介:敖广懿(2004—),男,汉族,山西大同,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