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在提升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应用与挑战研究
程钰珊 姚艳 余娟娟 熊娜
现就读于南昌理工学院 330103
摘要:金融科技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普惠金融体系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本文探讨了金融科技在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应用现状、优势、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降低了服务成本,但也面临数字鸿沟、信息安全和监管协调等挑战。
关键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体系;应用;挑战;政策支持
普惠金融以向社会各阶层提供均等有效金融服务为目标,是金融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为优化普惠金融体系提供了巨大推动。金融科技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与精准度的同时,也扩大了服务范围降低了成本。但在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的运用过程面临着数字鸿沟、信息安全以及监管协调等多方面的挑战。文章将对普惠金融体系下金融科技应用的现状、优势、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一、金融科技在提升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应用
(一)以技术为动力,创新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金融科技正以史无前例的步伐推动普惠金融体系转型,而以科技为动力的服务创新则是重点亮点,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下,金融服务模式与体验大幅优化[1]。
云计算技术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有力基础设施支撑,使金融机构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对大量金融数据进行储存与处理。比如,一些小金融科技公司利用云计算服务,可以在不需要花费巨资构建其数据中心的情况下,迅速构建金融服务平台来方便用户获取金融服务。这样既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也让更多长尾客户享受到了金融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是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的核心。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智能客服可以全天候为顾客答疑解惑并提供金融产品咨询服务。风险评估和信贷审批中,机器学习算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传统信贷审批以人工审核为主,数据维度有限,存在效率低、风险评估不准确等问题。采用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信贷审批模型能够全面地分析客户的各种数据,如消费习惯、信用历史和社交信息等,从而迅速并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实现贷款的快速发放。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小额信贷审批时间由传统的数天减少到数分钟,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满足了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及时融资的要求。
(二)大数据和精准金融服务
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普惠金融体系,为精准金融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强大支持。通过搜集、整理与分析大量金融数据,金融机构可以洞察客户需求、偏好及风险状况等信息,进而为其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与服务[2]。
对于客户画像的建设,大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将顾客在银行、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通过各种渠道生成的,包括顾客基本信息、消费记录、投资行为和社交关系在内的信息进行集成。运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对上述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并构建全面详细的客户画像。比如,通过对顾客消费记录进行分析,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等信息,以便向顾客推荐满足他们需要的金融产品。如发现某顾客频繁在海外购物时,金融机构可向顾客推荐有跨境支付优惠活动的信用卡产品。在客户画像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做到精准营销,传统金融营销方式通常以大规模广告投放与产品推广为主,缺乏针对性且营销效果较差。而大数据推动下的精准营销则可以针对顾客的特征与需求,向目标顾客准确推送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比如,对需要子女教育的顾客,金融机构可推送教育储蓄和教育基金及其他相关金融产品;对创业意向顾客,建议使用小额创业贷款和其他产品。这一精准营销方式在提升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顾客对于金融产品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三)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和普及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已在世界各国广泛普及和推广,并为破解金融服务失衡难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在互联网与移动支付技术普及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使更多人可以轻松获得金融服务[3]。
移动支付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成绩斐然。以中国为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作为移动支付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支付方式。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23年6月为止,我国的网络支付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9.05亿,这一数字占到了网民总数的86.0%。移动支付不但在城市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农村也快速推广开来。农民用手机付款就能买农资,交水电费,享受政府补贴,极大地方便了生活。移动支付的推广也推动了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生。互联网金融平台蓬勃发展,也促使数字普惠金融大行其道,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针对小微企业及个人开展小额信贷、理财及其他金融服务。这些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服务门槛。比如,部分小额信贷平台采取线上申请、自动审批等形式,对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进行快速融资,以破解其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与此同时,互联网理财平台也给普通投资者带来多样化理财选择,比如货币基金、P2P网贷、基金定投等等,使得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金融投资,从而使财富得以升值。
二、金融科技在提升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应用挑战
(一)数字鸿沟和技术普及方面的困难
尽管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数字鸿沟与技术普及难题依然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鸿沟表现为各区域、各群体对数字金融服务的获得与利用上的差距[4]。
从地区差异看,城乡间数字鸿沟显著。城市地区因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以及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居民可以方便地享受到各类数字金融服务。而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网络覆盖不完善,通信信号不够稳定,造成一些农户上网困难,享受不到数字普惠金融的便捷。依据现有的统计资料,到2023年为止,我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8.8%,这一数字明显低于城市地区的79.6%。这使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仍以传统金融机构网点为主,且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不高。不同年龄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群体间同样存在着数字鸿沟。老年人及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对于新技术接受程度比较弱,利用数字金融服务遇到很多困难。比如,部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操作比较陌生,很难利用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平台完成金融交易。而且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可能欠缺金融基础知识和数字技能、不了解金融科技产品风险、害怕轻易尝试数字金融服务。
(二)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普惠金融体系下金融科技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随着金融服务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海量客户信息与金融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与储存,一旦被泄露或者篡改就会对客户造成巨大损失[2]。信息安全、金融科技受到的安全威胁是多方面的,网络攻击是安全风险中最普遍的一种,黑客利用恶意软件和网络钓鱼,盗取顾客账户信息、密码及其他敏感数据来实施盗刷和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以2017年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为例,该病毒影响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机构,造成了海量客户数据加密,导致金融业务不能正常进行。另外,内部人员违规操作会造成信息安全事故。部分金融机构职工为牟取私利而违规获取、销售顾客信息,极大地损害顾客利益及金融机构信誉。
隐私保护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中,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科技企业都会搜集到很多关于顾客个人信息、消费行为以及财务状况的信息。这类数据的利用与共享需遵循隐私保护的严格原则,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一些机构却出现了数据收集过多、利用不规范以及共享未经许可等现象。比如有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注册后,就会要求其提供过多的个人信息而超出正常经营需要。与此同时,一些机构在数据共享时没有有效脱敏数据,造成客户隐私泄露风险加大。
(三)缺乏监管协调和政策支持
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给传统金融监管模式带来挑战,而目前监管协调和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着普惠金融体系下金融科技良性发展。金融科技跨行业、跨领域的特征,使监管变得更加困难,金融科技集金融、科技和互联网于一体,涵盖众多监管部门责任。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例,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经营金融业务,还涉及到互联网技术与数据处理,需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网信部门、数据管理部门等多部门的共同监督。但当前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协调不够顺畅,监管标准不够统一,使得一些金融科技业务出现监管空白或者重复监管。一些新兴的金融科技行业,例如数字货币和智能合约,由于缺少明确的监管规定,其发展呈现出相对混乱的状态,这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政策支持不到位,也是普惠金融体系下金融科技发展存在的难题之一。尽管部分国家或地区已经颁布了鼓励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策落地与实施成效亟待提升。如在扶持金融科技企业为小微企业及农村地区服务上,一些政策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等,使得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普惠金融业务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此同时,部分政策对于金融科技企业支持不足,很难满足其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的资金需求。另外,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使监管政策制定与更新滞后。金融科技持续创新,各种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不断涌现,监管政策的研究与制定通常需要时日。这一监管滞后性会造成部分金融科技业务发展之初缺少有效监管而带来风险。以P2P网络贷款行业为例,在其初始发展阶段,由于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平台出现了非法集资和逃废债等问题,这给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三、应对策略和建议
面对普惠金融体系下金融科技所面临的众多挑战,我们有必要多侧面地采取应对策略来推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并获得持续发展。
在破解数字鸿沟和技术普及困境时,政府要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升网络覆盖率、通信质量等,并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硬件支撑。同时加强农村居民、老年人及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金融知识与数字技能的培训,并通过线下讲座和线上课程提升其金融科技感知与应用能力。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要积极研发简便易行、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金融科技产品并降低使用门槛。比如为老人设计了一款操作简便、界面清晰、便于老人使用的移动支付应用。
对于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要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使用先进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确保客户信息及金融数据安全。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职工操作、避免内部人员违规作业而造成信息泄露。监管部门要加大金融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建立严把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关,严惩违规行为。另外,强化顾客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教育,以增强顾客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针对监管协调及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要建立健全跨部门金融科技监管协调机制、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强化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及协同监管。建立金融科技监管统一标准与规则,避免出现监管空白与重复监管现象。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普惠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扶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并给予金融科技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加快监管政策制定与更新速度,适时顺应金融科技发展与变革,引导金融科技良性有序发展。
普惠金融体系下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采取有效应对策略解决现存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为更多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结束语
金融科技给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优化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金融科技以技术驱动创新,显著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与覆盖面,同时需解决数字鸿沟、信息安全与监管协调难题。今后要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提高全民金融素养、促进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助推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勇,陈辉,徐美玲.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及进路[J].农业经济,2024(08):117-120.
[2]杨望,刘洪洋,林溪,徐慧琳.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研究:兼论“提低扩中”效果[J].国际金融研究,2024(05):3-14.
[3]杨国营.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4(06):185-188.
[4]王梓臣,宋昊桐,迟方铭,刘沣鋆.数字普惠金融降低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5(02):34-36.
[5]王鸾凤,李博闻.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环境与城市创新能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5(0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