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的效率优化及与建筑融合设计研究
陈超
370302198708062936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筑领域对节能减排的需求愈发迫切。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既能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又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成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能为建筑增添科技感和现代感。然而,目前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电效率有待提高、与建筑的融合度不够理想等。因此,开展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的效率优化及与建筑融合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旨在探索提高系统效率的有效方法和实现光伏系统与建筑完美融合的设计策略,为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一、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的效率优化
1. 光伏电池特性分析与选择
光伏电池作为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电学与光学特性直接决定系统整体发电性能。目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单晶硅、多晶硅及薄膜类(如CdTe、CIGS、a-Si)电池。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可达 22% 以上,温度系数较低(约 -0.3%/∘ ° C),具备优异的长期稳定性,适用于高辐照区域及对空间利用率要求高的建筑立面或屋顶集成;多晶硅电池效率略低( 18%-20% ),成本优势明显,适合大面积铺装场景;薄膜电池虽效率偏低( 10%-13% ),但具备弱光响应好、温度系数优( -0.2%/∘ ° C 以下)、可柔性化及半透明化等特性,适用于建筑幕墙、采光顶等对透光性与曲面适配性要求较高的融合设计。选型时需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太阳辐照强度、光谱分布、环境温度及建筑负荷需求进行综合评估。此外,光伏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与实际入射光谱匹配度显著影响实际发电输出,尤其在城市复杂光照环境下,需通过光谱修正因子(Spectral MismatchFactor)优化组件选型。同时,应考虑组件温度升高导致的功率衰减效应,采用高效散热结构或低热阻封装材料以改善工作温度场,提升系统长期运行效率。
2. 光伏阵列布局优化
光伏阵列布局优化需综合考虑地理纬度、太阳轨迹、建筑朝向、周围遮挡物及阵列间距,以最大限度提升全年发电量。在中高纬度地区,光伏组件宜朝南安装,并根据当地最佳倾角优化倾斜角度,以匹配太阳高度角季节性变化,提升辐射接收效率。为减少前后排组件间的行间遮挡,应依据冬至日最小太阳高度角计算最小阵列间距,避免早晚时段阴影覆盖。在建筑立面集成中,竖向安装的南向光伏幕墙虽牺牲部分峰值辐照接收,但可显著提升早晚及低角度光照条件下的能量捕获,改善日间发电曲线。针对复杂建筑形态,可采用分区分组布局策略,结合多朝向、多倾角布置,实现空间利用与发电效能的协同优化。智能跟踪系统(如单轴或双轴跟踪)可动态调整阵列方位角与倾角,提升年发电量 15%-30% ,但需权衡其机械复杂性、风荷载增加及维护成本,适用于空间受限或高辐照地区。电气连接方面,应根据组串电压匹配逆变器 MPPT 工作范围,合理设计串联数量,并联支路宜采用优化器或微逆技术抑制因局部遮挡引起的功率失配与热斑效应,保障系统整体电气安全与长期运行稳定性。
二、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与建筑的融合设计
1. 与建筑外观的融合设计
光伏系统与建筑外观的融合设计需在保障光电转换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建筑美学、材料语言与功能性能的系统性协同。设计应综合考虑光伏组件的光学响应特性、几何模数与建筑立面构成逻辑的契合度,通过定制化封装工艺精确调控组件色度、透光率、反射率及表面质感,使其与建筑外立面的材质体系、色彩谱系及表皮肌理形成视觉统一。针对现代简约或高科技风格建筑,宜采用高效率黑色或深灰单晶硅组件,结合超白玻璃与无框或隐框封装技术,弱化组件边界,强化表皮连续性与科技意象;对于传统风貌或地域性建筑,可研发仿陶瓦、仿石材、仿木纹等异形光伏构件,集成地方建造符号与构造节点,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文化语境的深度融合。光伏组件可作为建筑表皮功能单元集成于遮阳百叶、采光顶棚、檐口雨篷、栏杆围护等部位,通过倾角、间距与阵列模式的参数化优化,在提升太阳辐射捕获能力的同时,调节入射光照质量,改善室内光环境与热舒适性。采用 BIPV 专用结构性连接系统,实现组件与幕墙龙骨或屋面支撑体系的刚性或柔性集成,规避外露支架与杂乱管线,提升建筑表皮完整性与构造精致度。结合 BIM 协同设计平台与全年辐射模拟、视觉渲染分析,对多方案进行光学性能、视觉影响与施工可行性的综合评估,确保系统在不同时间、气候与视角条件下均具备良好的视觉一致性与建筑表现力,最终达成能源功能与建筑形态的高度融合。
2. 与建筑结构和功能的融合设计
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与建筑结构和功能的深度融合设计需在确保结构安全与功能协同的前提下实现系统集成。在结构层面,光伏构件作为建筑外围护或承重部件时,须进行荷载耦合分析,综合考虑组件自重、风压、雪载及地震作用等多重荷载效应,通过有限元模拟优化支撑结构体系,提升整体力学性能。对于既有建筑改造,应评估原有结构承载能力,必要时采用轻质高强光伏组件或分布式锚固技术,降低附加荷载并避免结构性损伤。在功能集成方面,光伏系统应与建筑热工、采光、通风等性能协同优化。例如,光伏幕墙可采用半透明双层中空结构,将光伏电池嵌入夹胶玻璃层间,在保证可见光透射率的同时提升热阻性能,降低空调负荷;光伏屋面结合通风空腔设计,可形成烟囱效应,增强自然通风并减少组件温升,提升发电效率。此外,系统宜与建筑储能装置(如锂电、相变储能)及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联动,实现“光储用”一体化调控,提高电能自发自用率与电网交互能力。通过结构适配性设计与多功能集成,实现建筑表皮从被动围护向主动产能单元的转变,全面提升系统能效与建筑可持续性能。
结论
本研究围绕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的效率优化及与建筑融合设计展开了深入探讨。在效率优化方面,通过对光伏电池特性的分析与选择、光伏阵列布局的优化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发电效率。在与建筑融合设计上,综合考虑建筑外观、结构、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实现了光伏系统与建筑的完美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效率优化和融合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成本较高、技术标准不完善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降低成本的方法,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 代兰花, 李桢伟, 东明, 等. 基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电池- 热泵储能系统性能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5,51(03):400-410.
[2] 史小蕾, 高枫, 俞家悦, 等. 光伏建筑设计的发展与研究综述: 光伏技术、设计工具及性能优化 [J]. 当代建筑 ,2023,(10):121-127.
[3] 马丽群 , 赵玉龙 , 赵运通 , 等 . 通风型光伏 / 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的实验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2,56(11):2168-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