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过马路”看规则意识与社会公德的养成
李娟
惠州市惠南学校 516211
前言: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现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屡见不鲜,不仅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也反映出部分人群规则意识淡薄和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从“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规则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一、“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在小学生群体中的体现及原因
在上下学高峰期的校门口路段,“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并不鲜见,有些小学生在红灯亮起时,看到周围有其他成年人开始过马路,便不假思索地跟随人群一起横穿马路;还有的学生为了赶时间,在绿灯即将结束闪烁时,不顾可能存在的危险,快速奔跑着过马路;甚至个别学生在没有车辆经过时,即使红灯亮起,也会自行过马路,这些行为不仅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也对其他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和车辆造成干扰[1]。
追根溯源,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小学生出现此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家长自身规则意识淡薄,在带孩子过马路时,没有以身作则遵守交通规则,而是为了图方便选择闯红灯或随意横穿马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家长的行为,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如曾有一位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为了节省几分钟时间,拉着孩子在红灯时直接穿过马路,孩子看到家长的行为后,之后在过马路时也经常效仿。
学校教育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在日常教学中,虽然学校会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但部分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往往只是通过讲座、观看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讲解,缺乏实践体验和长期的引导,学生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中的自觉遵守,同时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和管理还存在漏洞,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二、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与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一)保障个人安全与健康成长
规则的制定绝非随意为之,它深深扎根于保障人们安全与利益的现实需求之中,对于小学生而言,遵守交通规则更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关键前提,在日常生活中,交通状况复杂多变,车辆川流不息,当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过马路时,会严格遵循红绿灯的指示,红灯亮起,他们会在路边耐心等待,不抢那一分一秒;绿灯亮起,才会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人行横道有序通过。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安全保障,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规范操作下,他们才能有效避开车辆的行驶轨迹,大大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2]。
想象一下,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学生,每天都能安全地从家到达学校,开启充实的学习之旅;放学后,又能平平安安地回到温暖的家,与家人共享欢乐时光。这样的稳定与安全,为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和兴趣的培养中,为自身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反之,倘若小学生规则意识淡薄,无视交通规则,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闯红灯,那么他们就如同置身于危险边缘的羔羊,随时可能面临被车辆碰撞的厄运。一旦悲剧发生,不仅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严重伤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无尽的伤痛,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渊。
(二)塑造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规则意识宛如社会公德大厦的基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就如同在他们心灵的土壤中播下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子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当小学生在过马路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这种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并非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这种品质会像涟漪一样,逐渐扩散到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学校里,他们会将这种规则意识转化为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行动,课堂上,他们会认真听讲,不随意讲话、做小动作,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间休息时,也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在走廊上追逐打闹,保持校园的安静与秩序。
(三)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
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之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他们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的养成,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土壤,对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一位小学生都能从小树立牢固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那么当他们逐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时,整个社会的秩序将如同精密运转的机器,井然有序。以交通秩序为例,当越来越多的人像小学生时期养成的习惯一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随意变道、礼让行人,道路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将会大幅降低,城市的交通将变得更加顺畅高效,人们的出行时间将得到有效缩短,生活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的普遍提升,将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成为常态 [3]。
结语:
综上,“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反映了部分人群规则意识淡薄和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渗透、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4]。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 . 从”中国式过马路”谈起 [J]. 光明日报 [2025-07-02].
[2] 陈程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实证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5-07-02].DOI:CNKI:CDMD:2.1014.046190.
[3] 黎平 . 中国式过马路 , 要不得 [J]. 杂志订阅 [2025-07-02].
[4] 周荣林 . 从“中国式过马路”看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与陈晓凤老师商榷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