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土文化在乡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作者

刘美亨

渤海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摘要:随着教育全球化的阵阵浪潮袭来,文化同质化这种现象也逐渐显现,乡土文化也同样面临着挑战。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基石,它包容着历史的记忆,传统习俗,同时也构成着地方的身份认同。乡村教育传播着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开始聚集于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将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其建立文化根基,语文作为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与乡村教育结合时更要重视学生对自己生长环境的尊重及理解。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乡村教育

一、乡村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仍然时时存在,尤其在中学阶段,乡村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首先是教师数量方面,许多教师由于地理位置等其他不便条件,会选择在城市中学就职,地理条件上:乡村地区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也不够便捷,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教师待遇上:一些乡村中学薪资和待遇较城市中学的更低,有些学校也不能满足教师基本的福利。社会地位上;有些教师会狭隘的认为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方就职不够“体面”,再加上教师职业上的吸引力及社会地位不如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导致乡村教师数量较少。[1]其次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比较受限,由于教育资金等各种限制,乡村很少有和城市中学教师同等多的机会去参加各种专业性的进修,例如讲座、研讨会等。同时乡村中学之间的教研交流也比较少,沟通最新教育理念的途径不多。此外教师负担较重,工作压力大等也构成了乡村中学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2]

(二)教学资源不充分

硬件条件方面:许多学校教室陈旧,冬天没有基本的保暖设施,夏天不配备空调或风扇,冬寒夏热,对学生的学习环境造成影响;乡村中学图书馆藏书量不多,甚至一些中学不具备图图书馆,中学生需要阅读大量课外读物,这就很难满足其个性化阅读。信息化方面:由于互联网接入率不高,许多乡村中学没有网络接入,多媒体的数量也有限,既不方便教师教学,也不能满足线上讲座的开展。最后在教材资源上:即使许多乡村学校教材版本已经和城市中学同步,但仍有部分学校教材版本陈旧,教师无力及时根据最新教育改革更新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受限。

二、乡土文化引入乡村语文教育的可行性

(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首先乡村文化多种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及庆典活动,例如一些地区的独有的庙会,这些活动具有各个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深刻内涵,还包括民俗传说历史故事等,地方的戏曲,音乐等艺术也可以和语文教育跨学科融合,作为有趣而宝贵的教育资源。[3]许多乡村有独属于自己的历史遗迹遗产。一些乡村地区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祠堂、庙宇等,还有一些地区拥有历史文物,这些都可以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作为教学资源。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非常优越,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都为自然高歌,自然环境能陶冶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独一无二的感性,学习语文依靠自然情怀,这些美丽的风景,山村、河流、田野都是语文教学的最好素材。其次由于语文教材具有城市化倾向的特点,乡村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补充独具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将乡土文化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4]或者编写当地文化相关的乡土读物作为课外补充资源。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首先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有着极高兴趣,这些文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一些民俗故事地区文化等,尽管学生对于这些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但由于确实文化与教学融合的机会,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并参与体验这些文化。乡土文化无不一一联系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学生具有学习动力参与到乡土文化语文课堂中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样,学生们在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时,他们也能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根”,理解自己的身份。学生与乡土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连接,那些文化中的种种故事,所涉及的人物,流传下来的习俗等都能触动学生情感,增强其归属认同感。由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较少,但乡土文化进课堂这种形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社会参与

首先社会资源方面:可提供的关于乡土文化的社会资源丰富多样,许多的社会组织、企业都愿意支持乡村教育,为乡村教育活动提供平台,物资和专业技术层面的支持。除此之外一些社会人士、退休教师或大学生都可以作为乡村教育的志愿者,参加教育活动,提供经验或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再比如地方的文化活动工作者,他们是地方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也可以为乡土文化教育做出贡献。现有的合作也包括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捐助支持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的开展也为乡土文化教育创造了可能。

三、乡土文化引入乡村语文教育的实践

(一)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优化师资

首先在工资补贴上:当地政府应逐步增加教师的薪资待遇,设置补贴,为教师提供交通,生活上的便利,为乡村教师提供住房补贴,许多乡村教师居住离学校很远,乡村学校应通过改善住校教师的居住条件设立周转房等方式支持乡村教育。[5]其次应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化培养。定期培训教师,多为教师争取进修的机会,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就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开展教研专题,可对语文教师组成集体对当地文化进行实地考察,整理提取出适合在语文教学中可引入的教学内容,提供灵活备课的平台。

(二)增加学生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乡村当地传统习俗,当地节日组织文化节或者各种庆典,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文艺活动,并在活动后鼓励学生把活动体验,所见所感用文字记录,或撰写活动后记,巩固其对当地乡土文化的认识,提升写作输出技能。

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开展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他们走进当地乡村居民,走访老人,通过居民的口述记录他们的生活故事,民间历史,当地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文字语言的组织能力,走访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汇报会,由各个小组派代表整理成果,深化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增强反思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开展乡土文化阅读及创作

首先从阅读层面: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并整理当地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等,编成特色乡村阅读课本,学校可以指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阅读学习并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撰写赏析文本的记录和读书笔记,开展阅读报告会,进行讨论交流。在创作层面上:在阅读当地乡村文学作品基础上,引导他们围绕家乡的人文或自然景观、人物故事等进行相关文学创作,不限制创作文体,风格,形式等,教师给予写作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巩固写作技巧。

通过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语文教育的实践,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还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认同感。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能够投入到乡村教育中,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张妍. 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困境和路径研究 [J/OL].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05): 79-88

[3]罗蕾.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研究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 (19):180-183.

[4]李琼,聂志丹,何晨曦,等. 基于乡土文化教育的安化县云台山研学空间景观设计 [J].现代园艺,2024, 47 (18): 96-98.

[5]田玮. 乡土文化视阈下的皖北民俗文化传承——以剪纸为例 [J]. 合肥大学学报, 2024, 41 (04): 95-101

刘美亨(1996.0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渤海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