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能力模型构建

作者

聂雅婷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1 全媒体语境下主持人能力重构的现实动因

1.1 传播关系的解构与重组

学者彭兰分析显示,“融媒体传播正实现从 " 共享 " 到 " 分享 " 的转换,用户行为模式从消费转向生产内容。”1 新闻主播长期扮演的" 传声筒" 角色正面临根本性变革,必须重组用户产品媒体空间之间的协同关系:聚焦产品侧,打破内容至上的思维定式,采用连接型传播培养用户忠诚;就媒体维度而言,由体制权威过渡到人格化传播,朱广权等主持人借差异化表达形成信息扩散节点;针对空间属性,应实现虚拟与现实场景的互补融合,以杭州新闻联播 AI 主播为例,其播报过程虽能保持零差错,需优化情绪传达和紧急处置的弱项。

1.2 技术迭代倒逼能力升级

新闻生产领域因 AI 技术(如语音合成、虚拟形象生成)的深度渗透而产生质变,央视 " 康晓辉 "" 小小撒 " 等 AI 主播由早期的猎奇阶段,成为具有 IP 属性和常规化特征的新闻生产主体,主持人应构建人机协作的认知体系:既要熟悉短视频后期制作技术,也要掌握直播推流操作,另一方面要着力突破AI 的能力边界,诸如深入访谈、伦理抉择及情感联结。

1.3 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错位

基于 2025 年传媒发展报告的分析,具备数据驱动分析、跨界资源整合与创新思考能力是全媒体人才的必备素质,现阶段院校培养依然偏重语言基本功及采编播一体化训练,与职业需求脱钩,白羽作为安徽广电首席主播提出,主持人应当跨越单纯播音,迈向技术共生阶段,从人格化呈现、专业素养强化和技术赋能三个维度实现跨越。

2 全媒体新闻主持人能力模型构建

2.1 基础能力层:职业根基与专业操守

2.1.1 新闻专业素养

涉及新闻洞察力、深度采编技能与舆论调控力,美式新闻主持人的胜任力体系突出 " 认知基础 " 与 " 价值判断 " 两大要素,要求主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即时优化信息流,消除传播隐患点。2 实践案例证实,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夯实政治根基与责任要求,以《杭州新闻联播》AI 主播为例,技术层面虽有突破,真人主播始终是价值观输出的核心执行者。

2.1.2 语言表达能力

从 " 固定腔调 " 演进为 " 实时适配 " :短视频传播需采用自然对话式语言及参与式互动,直播活动依赖现场调度与临机处置,学界朱永祥 (2023)正式提出具有开创性的 " 人格化传播 3.0" 传播理论,论证主持人需借力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形成差异化记忆载体,避免陷入过度娱乐窠臼。

2.2 技术适配层:工具驾驭与认知突破

2.2.1 全媒体技术应用

整合多终端内容制作,据李泽鹏(上戏)分析,主播应当革新" 人- 物-场" 的空间思维模式,实现新闻叙事与视觉修辞的有机融合。

2.2.2 技术批判与伦理坚守

鉴于人工智能产出的内容存在真实性隐患,主持人须形成算法可解释性认知及材料核实能力,采用年轻化表达手法的央视 AI 主播 " 小 C" 参与了两会报道,真实性审核仍需人工团队支撑。

2.3 创新赋能层:领域交叉与迭代升级

2.3.1 跨界整合能力

需主持人拥有法律、科技等多元知识背景及复合型叙事技巧,据安徽艺术学院共建项目披露,学生需覆盖脚本起草、视频加工等全阶段工作内容,把主持技能扩展至内容创作层面。

2.3.2 动态学习与 IP 运营

面对全媒体传播格局,主持人需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以匹配技术迭代,研究者朱永祥创新性地提出" 关系能力" 这一概念3,认为主持人要充当" 流量聚合与沉淀 " 的中枢角色,运用社群管理形成扩散体系,主持人斯塔罗布在西藏融媒体以" 牧民之子" 形象呈现,推动藏文化传播突破圈层壁垒。

3 模型验证与实践路径

3.1 高校培养:教育体系与校企融合

3.1.1 课程重构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与前沿媒体技术的协同整合,新增《数据新闻》《虚拟主持》《用户运营》等课程单元,采用浙传新近研发的人格传播 3.0 学说,实践教学与关系能力培养相结合。

3.2.1 校企协同

实施高校 - 传媒 - 商业机构协同育人方案,采取类似安徽艺术学院联手地方媒体的模式,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直播运营及舆情管理能力。

3.2 行业评估:能力矩阵与动态认证

3.2.1 能力评估指标

开发由创作基础模块( 30% )、技术匹配系数( 40% )和创新维度( 30% )构成的测评体系,采用 AI 分析工具(含语音评估和传播统计)实施动态检测。

3.2.2 职业发展路径

为主持人设计技术方向(AI 训练师)、管理方向(内容运营)、专业方向(垂直领域评论员)的多元晋升体系,弱化相似性比拼。

3.3 技术伦理:风险规避与人文坚守

构建人工智能辅助的内容审核体系,要求主持人在技术实施中不逾越真实、隐私和价值观的限定范围,以央视推出的 AI 主播“小 C”采用网络热词为例,要经过真人审核团队的内容把关。

4 结论与展望

构建全媒体新闻主持人的胜任力模型,根本在于传统业务思维与数字逻辑的兼容并蓄,主持人必须强化不可替代能力(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形成护城河,且需以开放思维拥抱技术进步,后续工作应系统评估 AI 对主持人能力结构的重构效应,以及各类媒介形态中能力模型的具体应用差异,院校应同业界携手合作,培养专业功底深厚、技术反应迅速且创新思维活跃的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需求。

参考文献:

[1] 彭兰 . 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可供性的变化及其影响 [J]. 现代出版 ,2022,(06):60-73.

[2] 魏衍臣 . 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效果分析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DOI:10.27064/d.cnki.ghasu.2021.000085.

[3] 沈倩 . 全媒体时代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发展探析 [J]. 西部广播电视 ,2024,45(13):150-152+158.

[4] 丁聪 . 全媒体时代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塑造 [D]. 广州体育学院 ,2021.DOI:10.27042/d.cnki.ggztc.2021.000236.

[5] 贾璐冉 . 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报道的多模态话语特征——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 ,2014,(08):82+84 .

[6] 肖又菁 . 媒体融合视域下的主流媒体新闻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塑造策略探析——以《康辉 Vlog》为例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1,(17):112-113.

作者简介:聂雅婷,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1997.8,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