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教育体系的构建

作者

陈宝佳 白雯冰(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辽宁大连市 116085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育人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化构建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打破育人工作的碎片化状态,形成协同高效的育人合力。“三全育人”为心理育人提供实施路径;心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涵。“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心理育人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视域,分析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全员协同、全过程渗透、全域覆盖的心理育人体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当前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现实困境

1. 育人主体单一化,协同机制缺失

多数高校心理育人仍以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为主,辅导员、专业教师等校内其它人员参与度低。例如,专业教师仅关注课程教学,忽视对学生学习压力的关注与疏导;辅导员因事务性工作繁重,难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单打独斗”现象普遍。

2. 育人过程断裂化,覆盖范围有限

心理育人多集中于新生入学教育、危机事件处理等节点,缺乏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关注。如大二学生面临学业规划压力、大四学生遭遇就业焦虑时,往往难以获得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形成“教育空白期”。

3. 育人载体表层化,实效性不足

部分高校将心理育人等同于心理健康课程,形式单一且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例如,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触及学生内心需求。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全员协同”的育人格局,织牢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园心理支持网

将全员育人与高校心理育人相结合,织牢织密校园心理支持网。 专职心理教师“启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与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个案心理咨询及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及时妥善化解心理危机。辅导员“知心”,依托“院系 - 班级 - 宿舍”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每月与重点关注学生“一对一”谈心谈话,动态更新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台账。专业教师“融心”。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学融合,与育人实践融合,对学生关心关爱,结合具体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与心理疏导。管理服务人员“暖心”,校医院、后勤、安保等部门教职工强化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意识,学会识别异常言行,及时发现心理危机隐患。朋辈力量“伴心”。为新生确立学生辅导员助理,每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对辅导员助理及心理委员进行系统培训,积极发挥朋辈互助作用,以同龄人开展减压团辅,降低求助门槛。家长“联心”,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强化家校协同育人的意识,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心理问题,并指导家长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妥善应对与支持。通过多方联动,真正将全员心理育人落到实处,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可为、人人善为。

(二)形成“全过程渗透”的育人体系,在聚焦群体化问题的同时满足个体化需求

聚焦大学四年全过程学生心理发展群体性特点及个体化心理需求,建立全程心理育人课程体系,在群体引导与个性关怀的辩证统一中实现育人效能的最大化。

1. 对群体化问题构建系统性支撑。通过课程体系渗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养;依托校园文化浸润,以主题活动、媒体宣传等形式营造积极心理氛围,回应学生在入学适应、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普遍困惑。面向新生群体,开设“适应力训练营”,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新生适应集体生活。面向低年级学生,聚焦自我接纳与寝室关系,开展“悦纳自我”“寝室关系”等主题活动;面向中年级学生,针对学业规划、学习压力等问题,开展“职业兴趣探索”“学习力训练”等活动;面向毕业年级学生,围绕就业与考研焦虑,开展“焦虑情绪调节”等活动。

2. 结合学生个体化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模块。例如,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负性情绪,设计以正念练习为核心的主题性教育活动,包括开展讲座、组织正念打卡活动、进行经验分享交流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设计自信提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等主题教育模块。

(三)搭建“全方位覆盖”的育人载体,建设三位一体的心理育人空间,实施五育并举育人举措

1. 建设文化、网络、环境三位一体的心理育人空间。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文化活动贯穿学生的日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学生,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月”等活动。其次是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包括引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搭建课程资源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给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及时回应学生的心理困惑等。高校还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备,充满浓厚育人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2. 实施五育并举的育人举措。将“五育并举”与高校心理育人相结合,关键在于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滋养学生心灵、提升心理素养的系统工程。德育奠基,心理育人可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团体辅导和朋辈互助,引导学生在利他体验中获得价值感,降低“空心病”风险。智育启真,可将认知训练、情绪调节课程嵌入专业学习,通过科研挫折教育、创新项目孵化,培养成长性思维,减少学业焦虑。体育强身,开展校园马拉松、夜跑等有氧运动,让运动处方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道防线。美育养心,把公共艺术课、沉浸式戏剧、数字艺术创作引入心理育人实践,以艺术疗愈的方式帮助学生表达与整合情绪。劳育赋能,在校内开辟“疗愈花园”“情绪厨房”,让学生在翻地种菜、烘焙分享的合作劳动中体验可控、可感、可见的成果,重建自我效能感。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心理育人体系构建,本质上是一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一作战”到“协同共治”的教育变革。高校需以全员协同为支撑、全过程渗透为路径、全方位覆盖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真正实现“育心”与“育德”的有机统一,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心理根基。

参考文献:

[1] 吴艳、韩君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学工视窗,2020.06:77-79

[2] 梁亚男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探析,药学教育,2021.5:11-14

[3] 钱怡,“三全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89-92

[4] 董甜甜、胡荣林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心理育人工作路径研究,大学,2024.16:109-1112

课题项目:2022 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教育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LJKMR2022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