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研究库尔班·吐鲁木感恩奋进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者

依帕尔汗·苏来曼

和田地委党校

一、库尔班·吐鲁木精神形成背景

库尔班·吐鲁木精神的形成,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变革、民族文化与国家发展相互交织的产物。这一精神的孕育既源于其个人苦难经历与新生希望的强烈对比,也根植于新疆多民族聚居的历史文化土壤,更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一) 旧时代的苦难经历:(个人生存根基)

库尔班·吐鲁木(1883—1975)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的一个农奴家庭,青少年时期历经旧中国的剥削压迫。1 作为农奴,他失去过 3 个孩子,长期被地主奴役,甚至因反抗压迫被卖为奴隶,在荒山穴居 17 年躲避迫害。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让他对旧制度的残酷有切肤之痛,也埋下了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新疆和平解放后,库尔班·吐鲁木分到 14 亩耕地,有了一座房子,第一次为自己而劳动,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的生活水平一年年上升,由解放前的衣不蔽体、无家可归,变成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样的变化不仅极大提升了他的生活质量,更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他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幸福感,使他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体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

(二)新疆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土壤(地域文化根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 13 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形成了“ 你中 的文化共同体。库尔班·吐鲁木所处的于田县,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感恩自然、 例如民间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文化基因潜移默 他的 为准则 同时,新疆各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传统, 助解决生产难题等,让他深刻体会到各民族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为其精神中“维护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内核提供了文化滋养。

(三)新中国民族政策的阳光沐浴(时代政治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的状况。1952 年,新疆开展土地改革,库尔班·吐鲁木作为贫苦农民代表分得土地,成为国家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亲身感受到:

政治上,少数民族首次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能够参与基层政权建设(他曾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

经济上,通过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生产积极性被极大激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成为当地农业生产模范,亩产粮食从解放前的几十公斤提升到 150 公斤以上);

文化上,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他的家乡建立了学校、卫生院,子女获得受教育机会。这些政策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各民族才能过上好日子”,从而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民族团结紧密结合,形成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民族团结与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四)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实践催化(社会行动根基)

1950 年代,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新疆各地开展农业合作化、兴修水利、改良品种等运动。库尔班·吐鲁木积极响应号召,不仅自己成为劳动模范,还主动帮助邻居改进种植技术,带领群众共同增产增收。1958 年,他带着杏干、葡萄干等土特产,两次骑着毛驴前往北京(后改为乘坐汽车、火车),想要当面感谢毛主席,这一行动成为当时边疆群众心向祖国的象征。这一过程中,他亲眼见到祖国各地各族人民为建设新中国团结奋斗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他常说:“我现在的好日子是党给的,我要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这种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精神,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

(五)领袖关怀与社会传播的强化(精神升华机制)

库尔班·吐鲁木的事迹通过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如歌曲《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广泛传播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1958 年 6 月28 日 见他,称赞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代表”。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是个人荣誉, 电成头 心的象征。领袖的关怀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整体发展紧密相连,从而将个人感恩升华为对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的自觉维护。此后,他积极投身民族团结宣传,到各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号召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成为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库尔班·吐鲁木精神时代价值的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深化民族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库尔班·吐鲁木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精神纽带。它犹如一座桥梁,搭建起各民族之 融 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在新疆, “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不同民族群众相 紧抱在一起,打破了民族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民族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能够团结一心、携手共进。 各民族都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共同守护着国家的 促进边疆地区稳定发展意义深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二)激发爱国奋斗精神的鲜活典范

库尔班·吐鲁木一心想要骑着毛驴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质朴举动,生动展现了他对祖国和党的无限热爱,为当代人树立家国情怀提供了生动榜样。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具有抵御极端思想渗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意义。它以鲜活的历史叙事和情感共鸣,引导群众深刻认识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价值,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成为激发爱国奋斗精神的强大动力,为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凝聚社会共识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三)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库尔班·吐鲁木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它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着乡村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在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乡,当地群众深受其精神鼓舞,积极投身乡村产业建设。他们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通过勤劳的双手改善生活。同时,库尔班·吐鲁木精神也推动着乡村文化建设,村民们自发组织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这种精神让乡村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库尔班·吐鲁木的事迹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对青少年及社会大众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讲述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组织学生参观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等活动,让青少年深刻感受他对党的忠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品质。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库尔班·吐鲁木精神是一面镜子,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库尔班·吐鲁木精神成为激发人们思想共鸣的重要力量,帮助人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前行。

三、新时代弘扬库尔班\` 吐鲁木精神的路径

(一)教育引导:将库尔班\` 吐鲁木精神融入学校教育、干部培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编写相关教材读物。教育引导是弘扬库尔班·吐鲁木精神最基础、最根本的路径。将其精神内核系统化、常态化地融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体系,能够从思想源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针对大中小学)

目标是分阶段、分层次地将库尔班·吐鲁木精神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差异化教材与读本:基础教 写分级绘本、故事读本、连环画等。内容以生动感人的故事为主,突出库尔班大叔 等小学生能理解的核心品质,语言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将其故事融入 关章节中。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职校):编写理论辅导读本或案例教材。 史背景和深层意义,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和价值辨析。

课程建设:将精神内核融入各学科教学。思政课作为核心案例开展专题教学;语文课作为阅读素材;历史课置于新中国发展史中讲解;艺术课教唱相关歌曲、创作主题作品。

校园文化: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日活动,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排演校园话剧。利用纪念馆等资源建立实践基地,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营造浓厚氛围。

2. 融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干部是“关键少数”,他们的理解和践行至关重要。应将其精神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必修课。

课程开发:在党校、行政学院设置特色模块。党性修养模块重点讲述对党的深情与追随;民族团结模块作为鲜活教材;群众工作模块学习深厚人民情怀。

教学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深入研讨精神当代启示;组织前往于田县实地调研;邀请后人、专家开展访谈教学,增强感染力。

实践要求:将学习成效纳入党性分析和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鼓励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

3. 融入社会主题教育活动

面向广大市民群众,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实现广覆盖和常态化。

读物编撰:编写通俗读本、宣传折页,在公共文化场所发放;制作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新媒体产品,群众学习。

活动设计:打造"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库尔班精神" 品牌活动,结合重要节庆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宣讲团进社区、企业、农村巡回宣讲。

宣传推广: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在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在社交平台设置话题,制作微纪录片、短视频,增强传播效果。

教育引导需因材施教:对学生重情感启蒙,播下种子;对干部重党性锤炼,树立标杆;对群众重氛围营造,形成风尚。通过构建从教材到课堂、从学校到社会、从线下到线上的立体化体系,使库尔班·吐鲁木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思想基础。

(二)文化传播:利用影视、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创作文化作品,打造主题文化场馆,加强媒体宣传

·多元文化创作:打造影视剧、纪录片、动画等多形式作品,艺术再现库尔班·吐鲁木的感人故事。创作文学作品和舞台剧,通过诗歌、小说、歌舞剧等载体深化精神传播。开发公共艺术作品,将精神内涵融入城乡景观。

·实践推动:开展志愿服务、基层实践等活动,鼓励大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精神内涵·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建立 " 库尔班精神志愿服务队 ",开展民族团结、扶贫帮困、志愿服务。设计常态化项目,如" 结对认亲"" 邻里守望",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将精神践行与社区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组织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实践活动。鼓励在岗位建功中践行精神,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建立实践激励平台:设立"库尔班精神实践基地",为群众参与提供平台支撑。开展实践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建立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增强参与积极性。·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挖掘和宣传平凡岗位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组织先进典型巡回宣讲,分享实践经验和体会。媒体设立专题专栏,持续报道实践动态和成效。

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创新活动载体、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库尔班·吐鲁木精神从观念形态转化为实践形引导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使精神传承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弘扬精神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基金,表彰践行典型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多部门协同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责任分工,定期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完善资金保障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多元化筹措资金,建立公开透明的基金管理使用制度。通过财政支持、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保障资金来源,重点支持重点项目和活动开展。

·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选标准和程序,定期开展 " 库尔班精神践行者 " 评选活动。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奖励,形成示范效应。

·构建宣传推广机制:建立常态化宣传报道机制,组织媒体深入基层挖掘鲜活案例。运用融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制作多语种宣传材料,增强传播效果。

·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反馈渠道,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选:

[1]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爱党爱国故事代代传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2021 年07 月19 日

[2] 继续讲好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 2024-12-12 13:27:34 来源:天山网 - 新疆日报原创 https://www.ts.cn/xwzx/xuexi/llwz/202412/t20241212_25511138.shtml[3] 观看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的墙图和宣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