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论安康市滑坡现状及防治建议

作者

罗强

安康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中心

摘要: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滑坡灾害频发。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滑坡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紫阳县、汉滨区、旬阳市占比 60%)及历史灾情分布特征(7~9月占比92%),揭示地质、地形、气候及人类工程活动的耦合作用。针对现有防治体系存在的资金不足、技术薄弱等问题,提出深化多部门协同、创新技术应用、完善监测网络、强化源头管控等优化建议,为区域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安康市;地质灾害;滑坡;防治

一、引言

滑坡是安康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占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90%。其成因与秦巴山区高陡地形、软弱岩层出露、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滑坡分布规律与致灾因素,结合现有防治体系的不足,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

二、安康市滑坡现状分析

2.1 滑坡隐患点分布特征

全市在册滑坡隐患点中,紫阳县、汉滨区、旬阳市占比 60%,形成 "陡坡-软岩-构造-水动力" 耦合的高发环境。千枚岩、片岩等软弱岩层遇水易软化,叠加河流切割与人类切坡,导致滑坡频发。险情等级以小型为主(占比 90% 以上)。

2.2 历史滑坡灾情分布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近五年来滑坡灾害空间分布上以旬阳市、紫阳县为主,占比达到60%;时间分布上按年度统计主要集中在2021年,占比达到总数的85%,按照月份统计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比达到92%。

2.3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安康市地处扬子板块与秦岭板块过渡带,志留系、侏罗系等软弱岩层分布广泛,尤其在紫阳县,与浅表层滑坡相关的寒武、奥陶、志留系变质岩更是广泛出露。脆弱的地质条件及广泛的易滑地层分布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2)地形条件。安康市以中低山地貌为主,地势起伏显著,自然坡度差异大。坡体自重产生的下滑分力较缓坡区域更大,使高陡边坡的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易引发地质灾害。

(3)气候条件。安康市降雨较为丰富,常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雨时间集中在6~9月,雨量多且集中的特点易诱发滑坡发生。区内降雨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以2020-2024年数据统计,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常年降雨偏高,白河县、旬阳县、石泉县常年降雨偏低。

(4)人类活动。修建公路时开挖坡体前缘形成临空面,坡脚处缺失支撑,容易诱发滑坡。不合理开挖、填方、削坡建房等不规范的人类工程活动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降低了坡体稳定性,增加了滑坡发生的风险。

三、近年滑坡防治措施

3.1 构建群测群防体系

安康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群测群防体系。一是建立了县、镇、村(社区)、监测员四级责任人,明确了责任和工作职责;二是建立完善了隐患点监测方案、“两卡一预案”等信息,保障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有基本防灾知识和预案;三是每年开展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借助“4.22”世界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日,面向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传活动。

3.2 部署监测预警设备

安康市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覆盖,约有77%的滑坡隐患点安装了位移、倾角、裂缝、雨量等自动化监测设备,通过设备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及时反馈现场变化情况,提高对滑坡灾害的预防能力。

3.3 做好隐患早期识别

利用InSAR技术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纹理特征提取和滑坡要素自动识别算法,构建“卫星监测-智能解译-人工验证”三级交互解译体系,进行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目前该系统的识别准确率约有33%,为全市滑坡防范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4 开展风险调查评价

安康市近年来已相继开展1:100000市域风险普查、1:50000县域风险调查评价、1:10000镇域风险调查评价。通过实地调查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承灾体等信息,对调查区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并根据不同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管控措施。

3.5 强化滑坡工程治理

近年来,安康市依靠各级资金,针对威胁人数多、危险性大的重点隐患点采取了修建挡土墙、抗滑桩、截排水等工程治理措施,从根源上消除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6 推进灾害避险搬迁

自2011年以来,安康市已经开展了“十二五”陕南移民搬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避灾生态搬迁和2023年增发国债地灾搬迁项目,实施避灾搬迁工程消除灾害威胁。

四、现有工作瓶颈与优化建议

4.1 防治体系现存瓶颈分析

尽管全市在滑坡灾害防治上已进行了大量的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资金、地形地质、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制约,仍存在一些瓶颈:

1.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虽然已经投入了较多资金,但相较于全市滑坡隐患,在群测群防员补助经费、工程治理、避灾搬迁等方面的经费保障仍显不足,难以支撑防治工作更好开展。

2.风险防控能力待提升。经过宣传和培训,群众的避险意识及防范知识有所提升,但是受限于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全市风险防控能力仍有欠缺。存在发现征兆未重视或未意识到灾害即将发生,导致撤离不及时、不彻底。

3.技术支持体系不完善。一方面,隐患识别存在不足,虽开展了镇域风险调查评价,但人员水平影响,质量难以控制,且全市范围内未全部开展;另一方面,“技防”功效还不显著,对现有自动化监测仪器阈值、布设位置、影响范围等研究不够,虚警率较高,尚未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高效的技术融合应用体系。

4.自然条件制约因素多。秦巴山区深切河谷地貌使较多居民点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坡体上,村民为了获取建设用地不得不采取削坡建房方式,破坏坡体原始结构;山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导致隐患点上受威胁群众撤离路线较远、避险场所有限,给群众撤离安置带来困难。

4.2 优化建议

1.深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目前滑坡治理主要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资金有限。交通、教体、民政、水利、应急等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和滑坡防治密切相关,各级各部门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深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创新风险防控技术体系。针对重点区域受威胁群众,充分利用院落会、村民代表大会、民情走访等渠道,结合经典案例开展滑坡防范的知识宣传,提升群众避灾意识和能力。在传统媒体宣传科普的基础上,结合视频号、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传递滑坡防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全市风险防控能力。

3.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架构。全面细致摸排下去滑坡风险并建立台账,充分利用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成果。对隐患点按监测方案要求监测和转移人员;风险区按管控清单要求巡查,并做好不同撤离级别的撤离工作。

4.强化滑坡风险源头管控。利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支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避免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作为城镇规划或发展方向。引导村民零散建房时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减少削坡建房引发滑坡的情况。

五、结束语

安康市滑坡灾害呈现“地质-地形-气候-人类活动”耦合特征,紫阳县等三县区隐患点占比60%,7~9月灾情占比92%。现有防治体系在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客观制约因素多等问题。未来需强化多部门协同,深化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技术应用,优化“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熊炜.秦巴山区软弱变质岩浅表层滑坡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

[2]王贵荣.陕西紫阳-岚皋一带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2,22(3):291-294.

[3]汪平,剡理祯,张忠平,等.安康某膨胀土滑坡形成机制与治理措施[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2,33(03):10-14+22.

[4]杨浩.基于Matlab麻阳地区土质边坡坡度与滑坡发育概率关系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02):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