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样态
陈姝萃
珠海市红旗中学 519090
引言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体育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致力于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时,体育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难以有效将素养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体育教学实践探究,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1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样态
新课程改革推进之下的体育课堂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范式革命,传统技能传授式教学渐渐被“以体育人”的生态化学习场域所取代,在这个多维立体的教学样态当中,运动技能习得和核心素养培育像双螺旋结构那样互相缠绕上升,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被重新解读,课堂空间冲破操场边界的物理限制,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构成虚实交融的运动生态系统,教学时间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40 分钟课时,而是延伸为终身健康习惯养成的过程,课程内容的设计表现出模块化和项目化的特性,一个篮球单元也许融合了运动力学,营养学甚至心理调节等众多学科知识,学生在“设计校园马拉松”这种真实任务中,顺其自然地学会耐力跑技巧和赛事组织方法。评价机制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运动手环上所记录的心率数据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记录,而代表了一个个体的坚持的品质;团队竞赛评分表上所呈现出的不再是胜利或者失败的简单胜负结果,而是一个个关于领导力和协作力成长的足迹。而这个新的样态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将身体训练升华到了一个人的完整的生命课程当中去。学生们在跳跃、投掷、奔跑等最基本的身体运动方式之中,不断地去构建起一个应对未来的挑战所需要的能力与品质。教师角色也转变为一个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是一个运动体验的引领者。他们不是在每一个小的运动技术动作环节去不断纠偏,而是希望能够去点燃每一个生命主体对于运动本身的激情,让运动成为真正的生命能量。
2 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学方式固化。体育课堂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处于较为固定的状态,缺乏必要的创新,致使教师无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展示动作上,限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课堂内容重复单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无法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体育学习需求。教师用固化的教学方式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逐渐减退其学习热情。另外,教师缺乏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无法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压制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限制学生发展自身的运动技能,削弱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因此,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环境容易使学生丧失表达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抑制其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信心,进而阻碍学生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3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3.1 围绕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对课程内容的精准教学定位,是对教师学科教学的正确指导,是对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核心阐述,更是后续阶段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体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为教学方针,结合体育课程内容,为学生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初步感知,助力教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流程。
3.2 依托信息技术落实智慧化教学
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分析其运动技能与体能发展情况,从而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借助教学平台开展师生互动研讨活动,深化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并依据学生的运动表现评估数据,与学生共同探讨技能提升策略,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以实心球后抛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前根据实心球后抛的动作要领和错误动作制作微课,让学生在家中通过反复观看微课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智能手环记录学生的心率、运动强度等数据,分析学生的体能状态,科学调整训练强度;同时设计“联动进阶”训练,将实心球后抛动作分解为“蹬—送—摆—抛”四个关键环节。而通过智能设备的实时反馈,学生能够准确了解自己在每个环节的表现,及时调整动作,提高安全意识,强化训练效果。再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运动表现评估系统记录学生的跳跃距离、腾空时间、着地姿态等数据,分析学生的跳跃能力。在训练中,教师可采用视频反馈教学法,先回放学生的跳跃视频,再指出其中的安全问题与技能改进方向。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跳远挑战赛”情境,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设置不同的跳跃难度与奖励等级,激发学生参与挑战的欲望。通过不断挑战,学生不仅提升了跳跃能力,还能学会如何在体育运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3.3 开展多元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运动技能、行为等多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通过相互学习实现自我提升。例如,在乒乓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包括专项技能、身体素质、战术应用、情感与态度、体育文化与健康知识、体育道德与精神等多个评价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细化为具体的评价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结语
总体来说,体育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兴趣,还能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体育教学将迎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机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中军 . 如何认识与实施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J]. 体育风尚,2024(10):117-119.
[2] 魏萌 .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与策略 [J]. 新课程研究,2024(23):43-45.
[3] 丁汝骢 . 核心素养背景下篮球结构化教学实践初探 [J]. 高考,2024(2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