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转型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

兰敏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引言:

数字化转型正重构就业市场的技能需求结构,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面临“课程更新周期”与“技术迭代周期”的时差困境。本研究聚焦以下问题:数字化转型如何量化影响高职学生起薪、岗位稳定性及职业成长空间?如何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适配度?

一、数字化转型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一)积极效应

大部分的数字化智能的岗位都得到了相应的扩招,比如工业互联网领域和智慧物流领域都在积极地进行扩招,并且每年这些企业对于高职对口的招收率每年都在提升,这也说明了数字化的转型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些新的机遇,部分研究还表明掌握 Python、MES 系统的学生的起薪会比其他传统的岗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更容易获得更高的起薪,这也说明技术型人才在数字化转型的期间内是极其刚需的。

(二)消极效应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都坚持认为高职的毕业生的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这一薄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他们缺乏了代码开发的经验和工业大数据的处理能力,这也使得更多的企业更加的偏向于有经验的工作者,这也就使得高职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总会因为经验不足而被拒绝。传统行业的就业率越来越低,离职率也是越来越高,比如自动化的技术代替了仓库管理,基础性的会计工作也被计算机技术所取代,这也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研究:三维协同体系

(一)能力端:动态技能图谱构建

各大龙头企业之间可以建立技术响应的机制,可以每 6 个月更新“数字技能微证书”清单,从而可以使得学生们掌握的技能得到即时性的更新,这样学生们掌握的技术就不会落后,学生们通过考取这些企业提供的相关证书,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所提供的岗位的匹配程度,使得企业和学生可以进行公平的双向选择,学校可以对目前学校内所开放的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教师可以将“数字化通识课”设立为新生们入学的第一课,从而开发出“专业 + 数字化”的项目式的课程模式,并且在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的专项的活动设计,使得学生可以跟上数字化的脚步来进行学习,这样学校就可以保证人才的质量和优势,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岗位端:校企联合认证体系

学校可以对学生的教学提供双导师制,学校可以邀请合作的企业入校,比如这些企业可以派遣一些优秀的工程师到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校进行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活动,可以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也可以使得企业更好的对人才进行选择,这样可以让企业和社会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还可以开展“2 年在校 +1 年企业数字项目实践”,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期间,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学籍进行保留并将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以评分的形式保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使得企业对学校提供的人才有了更好的评估,通过这种的“ 2+1 ”形式的学习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转化为实践能力,这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三)生态端:区域数字化人才缓冲池

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高职学生的就业,政府应当专项的设立数字化转型学习的资金,对于参与数字化转型而建设一些实训中心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补助,并在城市的教育圈中建立多个数字技能的实训中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的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学习,也可以使企业员工的数字化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的实训中心可以源源不断的为社会提供一些具有数字化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也就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校内部还应当建立失业缓冲机制,比如学校可以建立“数字化转岗培训站”,学校可以为那些不适合数字化技术的学生提供 3-6 个月的免费培训,使得他们可以接触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学校为这些失业的同学可以提供一些就业率更高的岗位,比如会计或者财务分析,这样既可以保证学校的就业率,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当中。

结语:

数字化转型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本质是“教育适应性”与“技术颠覆性”的博弈,数字化转型也为高职学校和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应当加强对于数字化技术的重视,让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到更多有关于数字化转型方向的知识和理论实践,在未来学校应当突破单一院校改革局限,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的弹性教育生态系统,将高职教育从“就业导向”升级为“能力进化导向”,并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吕建强 . 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 [D]. 天津大学 ,2021.DOI:10.27356/d.cnki.gtjdu.2021.003888.

[2] 黄旭中, 安妮, 向蓉. 数字化转型视域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效果评估——基于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45(09):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