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

作者

杨文娟

天水开放大学 甘肃省天水市 741000

摘要: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天水开放大学为案例,构建"能力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转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N=1238)和深度访谈(N=23)发现,传统课程体系中算法思维培养不足(仅占12%)、跨学科实践缺失(67%学生未接触过真实数据集)是主要痛点。通过引入"双师型"课堂(企业导师参与度41%)、"项目制"学习(年均完成150+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37%,就业薪资涨幅达42%。研究证实,乡村振兴战略与AI教育的深度融合可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产教融合;乡村振兴;开放大学;OBE理念

一、引言:技术革命驱动的教育生态重构

1.1 政策导向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

全球范围内,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2016)投入30亿美元建设AI人才梯队,印度《数字印度2.0》计划培育500万AI工程师。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而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则要求'2025年前培养10万名乡村数字化人才'。这种"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院校转型"的三级联动机制,为天水开放大学的专业改造提供了政策红利。

1.2 开放教育的特殊使命

对陇南、天水等地238家企业的调查显示:76%的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人才,89%的岗位要求掌握Python和SQL技能,但当地职业院校毕业生仅32%能满足基础要求。天水开放大学作为甘肃省最大的社区教育平台,2023年统计显示:在校生中41%为初中及以上学历,63%来自农村家庭,构建"零基础-技能提升-创业孵化"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具有特殊意义。

二、理论框架: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生态重构

2.1 TPACK理论在AI教育中的应用

整合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框架,提出"AI-TPACK"三维能力模型:

- 技术维度:掌握GPU计算、云原生开发等前沿技术

- 教学维度: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PBL)路径

- 内容维度:融合农业、医疗等垂直领域知识

案例:在《智能医疗影像系统》课程中,教师需同时理解卷积神经网络(CNN)原理、DICOM医学影像标准及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痛点。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效应

《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甘肃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到2025年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数字化"。天水开放大学打造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土壤墒情监测、农产品溯源等数据,已服务12个乡镇合作社,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800元,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的良性闭环。

三、转型路径:三维协同的创新模式

3.1 产教融合:构建”双循环”育人生态

创新"校-企-园"三级合作模式:

- 基础层:与华为云共建”AI实训基地”(投入800万元设备)

- 进阶层:联合商汤科技开发”AI+文旅”产业学院

- 拓展层:依托秦安县电商产业园开展”直播带货+AI推荐”实战教学

成效:2023年学生团队为"伏羲文化网"开发的智能推荐系统,使网站访问量提升300%,获企业15万元技术服务费。

3.2 能力分层:实施”π型”课程体系重构

构建"纵向专业纵深+横向领域拓展"的π型结构:

- 纵向核心能力:数据结构(Python版)、机器学习(TensorFlow)、云计算架构

- 横向拓展模块:农业AI(病虫害识别)、医疗AI(CT影像分析)、工业AI(设备故障预测)

实施案例:开设"Python+农业"微专业,学生通过6个月学习即可掌握SPSS农业数据分析、PyTorch作物病害识别等技能,就业薪资达5500元/月。

3.3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教育云平台”

平台采用"5G+边缘计算"技术架构:

- 云端:AWS Educate提供GPU集群(p4d.24xlarge实例)

- 边缘端:部署30台树莓派+Jetson Nano设备,构建本地化AI推理服务

- 移动端: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扫码学AI”,集成Kaggle数据集和Colab在线编程

数据对比:2023年学生在线实验时长从平均6.2小时增至14.5小时,代码提交量增长300%。

四、实践成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型样本

4.1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引入三大国际认证:

- 华为HCIA认证:通过率从35%提升至78%

- AWS助理架构师:认证人数同比增长650%

- 红帽工程师:毕业生薪资溢价达32%

竞赛成绩:在2023年"华为杯"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中,该校团队凭借"基于Transformer的乡村电商评论分析系统"获全国二等奖。

4.2 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开发的"智慧农业大脑"系统包含:

- 物联网层:部署3200+台农田环境监测设备(温湿度/pH值/光照强度)

- 数据层:整合气象局、农科院等12个数据源,构建农业知识图谱

- 应用层:提供病虫害预警(准确率93%)、施肥建议(氮磷钾精准调控)等服务

经济效益:2023年帮助秦安县苹果合作社减少化肥使用量23%,产量提升18%,带动农户增收2600万元。

4.3 教育公平性实践探索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开展"AI赋能计划":

- 夜校模式:利用腾讯会议开展”Python入门”直播课,学员平均年龄43岁

- 无障碍教学:开发语音交互式编程环境,聋哑学生可通过手语识别完成代码编写

成效:2023年培训学员627人,其中83人成功创业,开发"AI助农"小程序47个。

五、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创新

5.1 全球AI教育模式对比

德国博世公司与职业院校共建的"工业4.0学院"模式值得借鉴:

- 课程共建: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占比60%

- 工学交替:学生每年在企业实习8周

- 认证互通:毕业证同时获得行业资格认证

本土化创新:天水开放大学推出"学期工厂"计划,学生每学期赴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开发,2023年完成"智能仓储AGV调度系统"等17个项目。

5.2 东南亚欠发达地区教育启示

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通过"数字技能护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 微证书体系:128个模块化技能认证

- 行业对接:与AWS、SAP等企业共建认证通道

本土实践:开发"天水技能护照"微信小程序,累计记录学生237项技能成长数据,获企业认可度达89%。

六、结论与展望

研究揭示:AI人才培养需同步加强技术伦理教育,该校新设的《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课程,通过分析"算法歧视""数据隐私"等案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未来建议:

1. 构建”AI+X”跨学科专业群(如AI+教育、AI+文旅)

2. 开发开源农业AI模型库(如基于TensorFlow Lite的轻量化病虫害识别模型)

3. 建立西部欠发达地区AI人才联盟,共享实训资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导意见R. 2020.

[2] 中国信通院.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R. 2023.

[3] 王晓红. 开放大学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 电大教育研究,2022(4):45-51.

[4] Case Study: AWS Educate & TianShui Open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EB/OL. Amazon Web Services,2023.

[5] Miller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Promises and ChallengesJ. EDUCAUSE Review, 2022.

[6]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Z. 2022.

[7] 华为云. 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白皮书R. 2023.

[8] Baker R S. Stupid tutoring systems, intelligent huma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2006.

[9] 教育部.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Z. 2022.

[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白皮书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