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
白雪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育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仍面临着育人合力不足、育人方式单一、工作实效性不强等现实挑战。高校亟需构建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体系,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其对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立足时代发展,适应学生特点,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思路,突破传统模式局限,运用科学有效的育人方式。通过整合育人资源,构建多维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切实提升育人成效,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1.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1.1优化育人体系的内部结构协同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程中,优化育人体系的内部结构协同是重要基础。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的融合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程,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科研能力培养。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的结合要建立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同时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定期举办人文讲座、艺术展演、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的互促要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设立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活动[1]。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的统筹推进要建立学生事务中心,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完善精准资助体系,建立困难学生认定和帮扶机制,构建全方位帮扶体系,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育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形成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育人格局。
1.2提升育人体系的运行效能
提升育人体系运行效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整体成效。完善育人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多维度评价标准,将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纳入考核范围,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在育人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创新育人工作方法手段需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教学、案例分析、项目研讨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建育人质量监测体系要设立常态化监测机制,定期开展育人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信息,全面了解育人工作成效。建立育人反馈改进机制需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设立学生意见收集平台,开展师生座谈会,及时发现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形成问题收集、分析研判、整改落实、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育人工作质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前进,确保育人体系高效运转,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2.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创新举措
2.1强化全员育人整体合力
强化全员育人整体合力是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关键环节。深化教师队伍思政能力建设要通过开展教师思政能力提升培训,组织专题研讨会和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2]。专业课教师要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展示范课教学,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加强管理服务人员育人意识需要明确育人职责,开展岗位育人专题培训,提升管理服务人员的思政素养和育人能力。后勤服务人员要树立育人意识,在食堂管理、宿舍服务等日常工作中体现育人理念,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优化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明确各部门在育人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建立定期会商研判机制,及时解决育人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格局需要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等不同群体的育人作用。通过建立专兼职思政工作队伍,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实现育人资源的优化配置。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作用,开展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活动,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协作。同时要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在育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要积极联系校友、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育人工作,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设置育人工作专项奖励,激励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育人工作,形成人人都是育人主体、处处都有育人元素、时时都在育人过程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员育人工作深入开展。
2.2深化全过程育人实效性
深化全过程育人实效性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供给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教育内容,开发形式多样的思政课程资源库。专题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热点,通过理论宣讲、经典研读、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教育感染力。拓展思政教育实践载体需要搭建多维育人平台,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等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校史馆、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思想境界。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流程要构建入学教育、过程培养、毕业教育等全链条育人体系,做到教育内容有序衔接、教育环节紧密联动[3]。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养成等纳入评价范围。要创新评价方式,采用理论测试、实践考核、综合表现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注重发挥学生自评、互评作用。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指导教育改进。要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档案、成长记录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进步和综合发展。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设立思政教育创新奖项,表彰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要定期开展教育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优化育人方案,持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确保育人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结束语
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通过优化育人体系内部结构、提升运行效能、强化全员育人合力、深化全过程育人实效,必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育人理念和方法,完善育人机制和载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能实现质的提升,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25,(03):33-36.
[2]肖梦婷.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路径探析[J].教师博览,2024,(33):18-19.
[3]刘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教师,2024,(28):9-11.
作者简介:
白雪祺(1988年10月),女,汉族,陕西延安,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24年校级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项目名称:“三全育人”背景下,“五围一促”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FK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