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学创作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

张民

吉林省梨树县孤家子镇高级中学 136507

一、教学主体的角色重构:从知识传授者到创作引导者

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权威的角色,以教材为蓝本进行单向度的知识输出。这种模式下,文学创作被简化为应试作文训练,学生缺乏对文学本质的认知与情感投入。文学创作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首先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创作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这种转变体现在教学思维的突破上。教师需摒弃“标准答案”思维,转而构建开放性的创作空间。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再局限于字词释义与主题归纳,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重组、意境再造等方式进行二次创作。当教师鼓励学生将《春江花月夜》的意象转化为现代诗时,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原作的理解,更在创作中展现出对时空关系的独特思考。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从“裁判者”变为“同行者”,在与学生共同探索文学可能性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角色重构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具备双重能力:既要精通文学创作理论,掌握叙事结构、语言节奏等技巧;又要熟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能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调研表明,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其课堂提问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从“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情感”转变为“如果让你改写结尾,会如何设计人物命运”。这种转变背后,是教师对创作规律的深刻把握。

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体现在对创作过程的全程陪伴上。在小说创作单元教学中,教师不再满足于批改最终稿,而是建立“创作档案袋”,记录学生的灵感来源、初稿修改、同伴互评等全过程。这种陪伴式指导,使学生感受到创作不是孤独的挣扎,而是有温度的成长历程。

二、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从文本解读到创作生态构建

传统语文教学资源以教材为核心,呈现封闭性特征。文学创作与教学的融合,要求打破这种局限,构建开放性的创作生态系统。这种整合包含三个维度:

首先是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教师不再将经典作品视为不可逾越的高峰,而是作为创作的起点。在《红楼梦》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假如我是贾宝玉”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第一人称视角重构经典情节。这种创作实践使学生跳出旁观者视角,在角色代入中深化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学生的创作成果显示,有人通过贾宝玉的内心独白揭示封建礼教的压迫,有人借其梦境表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经典文本因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其次是跨学科资源的有机融合。文学创作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存在天然联系。例如开展“唐诗中的长安”主题活动,整合了历史学科的城市布局知识、美术学科的建筑绘画技法、地理学科的气候特征分析。学生在创作系列组诗时,不仅运用了平仄对仗等文学技巧,更融入了对唐代社会结构的思考。这种跨学科整合,使文学创作成为综合素养的试金石,学生的作品在市级展览中引发广泛关注。

三、教学评价的范式转型:从结果判定到过程赋能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以分数为核心,关注作品是否符合“标准”。文学创作与教学的融合,要求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的新范式。这种转型包含三个层面:

首先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除语言规范、结构完整等基础要求外,更强调创意独特性、情感真挚度、思想深刻性。例如可以制定“文学创作素养评价量表”,将“想象力指数”“文化反思力”“审美表现力”等维度纳入考核,使评价从“对不对”转向“好不好”。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一篇结构稍显松散但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幻小说,可能获得比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更高的评价。

其次是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引入同伴互评、跨班点评、作家指导等多元主体,形成评价共同体。学生作品先在小组内互评,再由其他班级学生代表点评,最后邀请本地作家进行专业指导。这种多层级的评价过程,使学生既能获得同龄人的共鸣,又能接触专业视角的建议。

再者是评价反馈的生成性。教师不再提供“修改意见清单”,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在评价学生的散文时,教师写道:“你描写外婆织毛衣的细节很动人,但为什么选择这个场景?它与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有何关联?”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创作意图与表现手法的关系。学生的修改稿显示,其通过增加对毛衣图案象征意义的阐释,使作品主题得到升华。

四、融合实践的深层影响:从技能训练到素养培育

文学创作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其影响远超技能训练层面,正在重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在认知层面,创作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学生尝试改写经典结局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思想实验,这种思维训练比单纯的文本分析更具深度。某校的调研显示,参与创作项目的学生,其议论文写作中的论证逻辑性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班。

在情感层面,创作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理解他人的重要途径。某学生的系列短篇小说《城市微光》,通过描写外卖员、环卫工等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其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这种情感表达,使学生从“被动的情感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情感传递者”。教师的观察记录显示,参与创作的学生在班级讨论中更愿意表达观点,其共情能力也得到提升。

在价值层面,创作实践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当学生用现代诗重构《楚辞》意象,或以科幻小说想象传统文化未来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某校的“传统文化新编”项目中,学生创作的《量子版论语》《赛博朋克山海经》等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年轻群体的关注,显示出文化传承的新可能。

这种融合实践也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从单纯的文学研究者转变为跨学科知识整合者。某教师的反思日志显示,为指导学生创作历史小说,其系统学习了宋代服饰史、建筑史等知识,这种学习反过来丰富了其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得到加强,语文组与历史组、艺术组的联合教研成为常态。

结束语

尽管文学创作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融合实践正在探索新的突破路径。通过以上路径,使用系统化设计,使创作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充分实现高中语文与文学创作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鹏洲 . 谈高中语文“文学鉴赏与创作”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操作[J]. 作文 ,2023,(08):47-48.

[2] 王敏 . 浅谈高中语文关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J]. 求知导刊 ,2021,(0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