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形之变”为基,向“心之化”深耕:我国宗教中国化系统推进之路径

作者

张婧文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党校 重庆市 400800

一、现代社会思潮与宗教中国化理论互动

1. 全球化与宗教本土化辩证。全球化背景下,宗教面临外来思潮冲击与本土化创新的双重挑战。例如,基督教“处境化神学”在中国的实践,通过将教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推动其中国化表达。伊斯兰教“解经工作”聚焦“爱国、团结、进步”主题,回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诉求。

2. 科技革命与宗教传播创新。数字时代催生了宗教传播的新形态。部分宗教团体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传播教义,结合 AI 技术开发“智能解经系统”;虚拟宗教社区的出现,既带来管理挑战,也为宗教中国化提供了数字化实践场域。学术界对此展开“宗教传播学”研究,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

3. 社会思潮与宗教价值重构。环保主义、女性主义等现代思潮促使宗教重新阐释教义。例如,佛教界发起“环保护生运动”,基督教妇女团体推动性别平等教义解读,伊斯兰教倡导“绿色清真寺”建设。这些实践体现了宗教对现代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增强了其社会适应性。

二、推进历程: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现实行动

(一)宗教外在“形之变”的实践举措

1. 制度形态的规范化建设。近年来,国家通过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制定《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宗教活动场所的登记、管理、监督流程。例如,部分寺院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设立理事会、财务公开制度,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基督教教会推行“三自爱国运动”升级版,强化自主管理与社会服务功能。

2. 文化形态的创造性转化。宗教文化传承与创新呈现新面貌:佛教寺院举办“禅茶文化节”,将禅修与茶道结合,打造文旅融合品牌;道教宫观开设“道德经诵读与养生讲座”,推广传统养生文化;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融入中式飞檐、雕花等元素,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这些举措使宗教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功能的拓展性实践。宗教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佛教界发起“扶贫济困十年计划”,累计投入资金超亿元;基督教“爱心诊所”项目深入偏远山区,提供医疗援助;道教团体在灾害救援中组织“赈灾祈福法会”,凝聚社会正能量。这些实践彰显了宗教“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中国化特质。

(二)宗教内在“心之化”的深入推进以

1. 教义阐释的时代性转向。各宗教团体通过“解经讲经”活动,推动教义中国化阐释。例如,伊斯兰教将《古兰经》中“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作为核心教义;佛教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与“爱国爱教”的一致性;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聚焦“基督教中国化神学体系”构建。这些阐释为宗教精神注入中国灵魂。

2. 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路径。宗教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修课,培养爱国教职人员。例如,中国佛学院开设“禅宗与中国文化”课程,天主教神哲学院增设“中国教会史”专题。此外,通过“宗教界人士培训班”强化政治认同与社会责任教育。

3. 心理认同的共同体构建。通过“宗教中国化论坛”“跨宗教对话”“爱国主义教育周”等活动,增强宗教界人士的国家认同。例如,伊斯兰教协会组织“爱国先贤事迹宣讲”,佛教界开展“红色革命圣地参访”活动,基督教团体举办“国旗悬挂仪式”等,将宗教情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

(三)系统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协同策略

1. 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中央与地方联动,建立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宗教、文化、民政、公安等多部门资源。例如,在宗教场所保护中,文旅部门与宗教部门联合开展“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反宗教极端化方面,司法部门与宗教团体合作开发“法治教育教材”。

2. 社会参与的监督网络。媒体与学术机构发挥监督与智库作用:主流媒体开设“宗教中国化专栏”,报道优秀案例;高校成立“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输出政策建议。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宗教中国化年度报告》,为决策提供参考。

3. 宗教界的自我革新。各宗教团体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抵制商业化、极端化倾向。例如,佛教协会设立“商业化整治小组”,基督教两会推行“教产管理制度”,伊斯兰教协会开展“去极端化宣讲”。此外,通过“宗教界自律公约”强化行业规范。

三、未来展望:深化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新趋势

1. 哲学与宗教的深度对话。未来需深化宗教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如儒家“仁政”与基督教“博爱”的伦理对比,道教“无为”与佛教“空观”的哲学对话。此类研究可揭示宗教中国化的文化基因。

2. 社会学视角的实践分析。通过“宗教社会组织功能研究”,探索宗教团体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运用“宗教心理学”解析信众的认同机制,为精准引导提供理论依据。

3. 数字人文的宗教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宗教传播趋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宗教历史场景,推动“数字宗教中国化”研究。

(二)新需求驱动引导的宗教创新路

1. 老龄化社会的宗教关怀。开发“临终关怀宗教服务模式”,结合佛教“往生助念”、基督教“灵性辅导”等传统,提供符合中国文化的临终关怀方案。道教可推广“老年养生功法”,满足养老需求。

2. 青年群体的宗教文化创新。设计“青年禅修营”“数字祈福平台”“宗教文化主题剧本杀”等新形态,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宗教文化活动。例如,基督教青年团契通过“公益 + 信仰”模式增强吸引力。

3. 乡村振兴中的宗教赋能。探索“宗教 + 文旅”“宗教 + 非遗”模式助力乡村发展。例如,佛教寺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禅意民宿”,道教宫观传承“古法造纸”非遗技艺,伊斯兰教社区推广“清真食品手工艺”。

(三)长时效持续推进的中国化机制

1. 制度保障: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宗教场所“星级评估体系”,根据传统文化融合度、社会贡献度等指标分级管理;针对新兴宗教现象(如数字宗教)制定专项法规,确保规范发展。

2. 评估机制:动态监测与反馈。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宗教中国化水平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大数据分析形成年度报告,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3. 激励体系:多维奖励与扶持。设立“宗教中国化示范单位”“优秀解经成果奖”,对创新实践给予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例如,对公益投入占比高的宗教团体减免税收,优先纳入文化保护项目。

4. 国际传播:构建中国宗教话语权。通过“一带一路”宗教文化交流,输出中国宗教治理经验;在国际宗教论坛中,以“中国化”案例反驳“宗教冲突论”,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宗教中国化是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统一。从“形之变”到“心之化”的系统推进,既需要理论层面的深度阐释,又依赖实践层面的创新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下,立足传统文化根基,回应现代社会挑战,通过多主体协同、多学科赋能、多路径创新,宗教中国化必将迈向更高层次。这一进程不仅关乎宗教自身健康发展,更关乎国家文化自信的巩固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未来,需在保持宗教基本教义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度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4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2.

[2] 楼宇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3] 牟钟鉴. 中国宗教通史: 下卷[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