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开展小麦蚜虫防治
多吉志玛
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水洼乡人民政府 627850
引言
小麦蚜虫危害严重,科学防治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小麦蚜虫常年造成小麦减产,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并传播病毒病加剧危害。传统防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抗药性增强、生态失衡及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科学开展小麦蚜虫防治,通过多技术协同与生态调控,可实现小麦蚜虫低毒高效管控,推动绿色防控、可持续治理。
1 小麦蚜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
1.1 主要种类与形态特征
麦长管蚜的无翅孤雌蚜呈长卵形,体色从草绿渐变为橙红,头部覆灰色,前翅中脉分三叉,腹侧缀灰绿色斑;有翅孤雌蚜通体绿色,触角黑色,腹管为长圆筒形,尾片具 8-9 根毛。麦二叉蚜的无翅孤雌蚜为卵圆形,呈淡绿色,腹管浅绿色且顶端黑色,背面纵线为深绿色;有翅孤雌蚜是长卵形,头胸呈黑色,腹部为绿色,前翅中脉呈二叉状。禾谷缢管蚜的无翅孤雌蚜体色从橄榄绿到黑绿,嵌有黄绿色纹,为宽卵形,腹管黑色呈圆筒形,带瓦纹;有翅孤雌蚜的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腹管基部有锈色纹。
1.2 生活史与习性
春夏季节,蚜虫主要开展孤雌生殖,雌蚜无需交配便能直接产下若蚜,繁殖周期仅 4-5 天,使得种群数量得以快速扩增。秋冬时节,部分蚜虫种类会产生性蚜,经交配后产卵越冬,即便在 -2℃以下的低温环境中也能存活,卵抗寒性极强。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以成蚜、若蚜的形态在麦苗基部或土缝中越冬;禾谷缢管蚜选择在李属植物上产卵越冬。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此时是苗蚜发生盛期;秋季气温下降,蚜虫又返回麦田继续繁殖,部分种类还能产生有翅蚜实行远距离迁飞;夏季遭遇高温时,有翅蚜会迁飞至冷凉山区或高海拔区域越夏。麦长管蚜适宜在 16-25∘C 的温度中生存,禾谷缢管蚜在 30∘C 左右时发育速度最快,麦二叉蚜耐高温能力较强。湿度偏好上,麦长管蚜适合在湿润环境中生长,麦二叉蚜喜干旱,禾谷缢管蚜能够耐高湿。
1.3 发生高峰期
分蘖期麦二叉蚜早春迁入麦田,群集叶片背面吸食汁液,致叶片枯黄、分蘖减少。拔节期麦长管蚜开始繁殖,使叶片皱缩卷曲,植株矮小,影响植株生长。灌浆期蚜虫转移至穗部吸食,使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时麦穗枯白、无法结实。不同生育期蚜虫危害各异,从叶片到茎秆再到穗部,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显著。
2 科学防治策略与技术体系
2.1 农业防治
优先种植抗蚜性强的小麦品种很关键,体内含有的抗虫蛋白能从根本上抑制蚜虫取食,使虫害发生可能性明显降低。播种前的拌种环节不容忽视,选用60%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 1:200 来拌种,这样能在种子及幼苗表面形成一层持续 80-120 天的保护层,为小麦前期生长筑牢防线,大幅减少苗期蚜虫数目。在施肥管理上,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科学追施氮磷钾复合肥,避免因过量施氮造成植株徒长,严格控制氮肥用量,防止蚜虫繁殖速度加快。水分管理同样重要,小麦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需将土壤湿度保持在适宜范围,以此规避干旱胁迫诱发蚜虫聚集;防止田间湿度过高引发病害,雨后要及时排水,兼顾防虫与防病。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蚜虫越冬的场所,在麦田周边种植大蒜、洋葱等蚜虫忌避作物,利用释放的挥发性物质驱避蚜虫迁飞,不断降低蚜虫数量。
2.2 生物防治
蚜虫发生初期,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当百株蚜量处于100-200 头的范围时,按瓢虫:蚜虫为 1:100 的比例释放异色瓢虫或七星瓢虫成虫。这些天敌昆虫会主动捕食蚜虫,通常在释放后的 5-7 天内,遏制蚜虫种群的初期扩张,能显著控制蚜虫密度。在麦田中悬挂蚜茧蜂寄生蜂卡也是有效的防治方式。蚜茧蜂会将卵产在蚜虫体内,幼虫孵化后会以蚜虫体液为食,对蚜虫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这种寄生方式能持续对蚜虫种群增长形成抑制作用。当蚜虫到发生高峰期,即百株蚜量达到 500 头以上时,可喷施 0.3% 苦参碱水剂或 1.5% 白僵菌可湿性粉剂。这类药剂属于生物源农药,对瓢虫、蚜茧蜂等天敌安全性较高,最终致使蚜虫死亡,施药 3 天后蚜虫基本死亡,能较好地保护生态平衡。还可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在田间合理设置黄色粘虫板,结合性信息素诱捕器,通过双重诱捕作用,巩固蚜虫防治成效,有效降低有翅蚜的迁飞量。
2.3 物理防治
在物理防治蚜虫的过程中,选用规格为 25cm×40cm 的黄色粘虫板是较为适宜的选择,按照棋盘式分布的方式设置在麦田中,这种分布形式可最大限度接触到各个区域的蚜虫,能保证粘虫板在田间覆盖范围更均匀。粘虫板的高度应高出小麦植株 20-30 厘米,要密切关注黄板的粘虫情况,当黄板上粘虫的面积达到 60% 时,需及时更换,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诱杀作用,降低蚜虫危害风险;若不及时更换,粘虫板的粘性会大幅下降,诱杀效果也会随之减弱。在麦田周边铺设银灰膜也是一项有效的辅助措施。银灰膜通过反射特定波长的光线,使蚜虫的视觉系统受到干扰,判断寄主位置时有一定误差,显著减少蚜虫从外部迁入麦田的数量,减少新蚜虫种群建成的可能性。
2.4 化学防治
在蚜虫药剂防治中,应注重用药策略的科学性。应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可交替选用氟啶虫酰胺、噻虫嗪、联苯菊酯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强化防治效果,利用多样化用药方式延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药剂选择上,优先考虑生物农药或低毒化学农药,这类药剂能减少对土壤、水源等周边环境的危害,对瓢虫、蚜茧蜂等天敌杀伤力小,兼顾防治效果与生态安全。施药时机需严格把控,苗期当百株蚜量达到200 头,穗期百株蚜量达500 头时,需立即开展施药作业,此时用药杜绝大量繁殖造成严重危害,有利于快速压制蚜虫种群。施药技术方面,采用低容量细喷雾技术,使药液能均匀覆盖小麦叶片背面及穗部等蚜虫易聚集的部位,保障药剂长期防治成效,提升高药剂与蚜虫的接触概率。必须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实现小麦优质生产,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在小麦蚜虫综合防控技术探索中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蚜虫抗药性的挑战、日益复杂的农田生态系统,仍需持续加力。未来,需持续加强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有利于小麦蚜虫防治更加高效,实现小麦产量不断增收。
参考文献:
[1] 李 荣 森 . 不 同 药 剂 对 小 麦 蚜 虫 的 防 控 效 果 [J]. 农 业 工 程 技术 ,2025,45(10):22-24.
[2] 崔 强 来 . 小 麦 高 产 优 质 种 植 管 理 与 病 虫 害 防 治 [J]. 现 代 食品 ,2025(06):123-125.
[3] 高占虎 . 小麦蚜虫防治适期及方法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4(11):41-42.
[4] 张 卫 丽 , 陈 秋 里 . 小 麦 病 虫 害 分 类 及 防 治 技 术 [J]. 新 农业 ,2024(0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