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美德的深度挖掘与渗透路径
杨欣玉
辽宁省沈阳市第43中学 110031
摘要:传统文化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育人价值。本文从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路径两方面展开,提出通过深入分析经典文本内涵、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美德的自然渗透。教师需立足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认同与价值内化,为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美德;文本解读
传统文化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语文课程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表层化、碎片化问题,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美德内涵并转化为行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经典作品,为美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需在教学中通过多元策略挖掘文本深层价值,打通知识与情感的联结,使传统文化美德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灵。
一、立足文本细读,挖掘美德教育核心要素
(一)提炼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核
在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中,文本细读是触及精神内核的关键路径。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字词推敲、章法分析入手,透过文字表象捕捉深层价值。经典文本往往通过特定的文学手法承载道德观念,例如比兴寄托、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解读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可运用”问题链”策略,由浅入深设置阶梯式问题,使学生在解疑过程中自然抵达思想精髓。
以《岳阳楼记》教学实践为例,教师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核心句展开深度解读。首先通过对比”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种情境中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环境与心境的关联;接着聚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转折句,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比较”个人悲喜”与”天下忧乐”的境界差异;最后创设”当代青年说”情境,让学生结合抗疫、扶贫等现实事例,用短视频形式诠释新时代的家国担当。这种由文本到现实的三层解读,使”先天下”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视化的精神图谱,学生在还原作者济世情怀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责任意识的个性化建构。
(二)构建美德认知体系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德元素犹如散落的珍珠,需要教师用系统性思维将其串联成链。这要求教师立足课标要求,建立”单元主题—单篇特质—文化脉络”的三维坐标,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教育合力。具体可采取”主题聚焦法”,将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文本进行关联性解读,使分散的美德认知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认知网络。以孝道教育为例,教师在整合人教版教材时发现,《陈情表》展现”忠孝两难全”的伦理困境,《背影》刻画父子间的沉默深情,《论语》则提供”色难”等行为准则。基于此设计”中国人的孝道密码”探究单元:先通过《陈情表》文言字词解析理解孝道的历史内涵;再借《背影》的细节描写分析现代孝道的情感表达;最后组织”孝道行为指南”创作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训诫与当代生活,制定适合初中生的孝亲方案。某学生在方案中提出”每日为父母冲泡养生茶””每周陪祖辈学习手机支付”等创意,正是传统”晨昏定省”的现代转化。这种体系化教学突破了单篇局限,使孝道认知从概念认知发展为行为自觉。
二、创新教学策略,实现美德教育有效渗透
(一)情境化教学促进情感共鸣
情境化教学能让抽象的美德概念变得生动可感。初中生正处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过渡的阶段,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必须与课文主题紧密相关,避免为了热闹而偏离教学目标;二是要设计有矛盾冲突的思考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领悟美德价值。以《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诚信教育为例,教师设计了三步情境任务:第一步,学生分角色朗读原文,重点体会元方反驳友人时的语气变化,用红笔圈出”期行””舍去””无信”等关键词;第二步,将古文场景改编成现代校园故事——小组约定周末排练节目,组长却临时爽约,要求学生以元方的立场思考应对策略;第三步,开展”诚信调解员”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身边常见的失信案例(如借物不还、考试作弊等),分组设计解决方案。在课堂展示环节,有个小组针对”忘记值日”的问题,提出”设置互助提醒闹钟+补做双倍值日”的补偿机制,这种既坚守原则又体现温度的处理方式,正是对”信”文化的创造性传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成果整理成《诚信守则十二条》,张贴在班级文化墙上,让传统美德真正落地生根。
(二)跨学科融合拓展实践路径
跨学科融合能够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通过多维度实践促进美德认知向行为转化。这种策略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整合意识,找准学科间的连接点,设计具有文化厚度和实践深度的学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建立清晰的评价标准,既关注知识技能的迁移应用,更重视美德养成的过程性表现。如在”重阳敬老”主题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联合历史、美术学科展开协同教学。历史课堂梳理重阳节”登高祈福”的文化演变,语文课赏析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情谊,美术课则指导制作茱萸香囊。 culminating阶段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语文组负责采访老人人生故事并整理成《银发记忆》文集,美术组带领老人绘制”记忆地图”,音乐组创编代际互动游戏。某小组在活动中发现独居老人王奶奶擅长剪纸,便协助其开设线上教学直播,既传承非遗技艺又缓解孤独感。这种融合语言实践、艺术创造、社会服务的立体化学习,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焕发现实生命力。
结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美德教育,需要教师以教材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深度解读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经典文本焕发时代价值。只有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文化底蕴与道德修养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秦芳丽.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J].语文教学之友,2025,44(02):18-20.
[2]杨阳.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4.
[3]蔡玲玲.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