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艺术素养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作者

韩小菲 刘长龙

临沂大学

摘要:本文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艺术素养。青少年心理健康涵盖认知、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良好状态,但此阶段也是心理问题高发期,常见问题有学习、情绪、人际关系及网络成瘾等,受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等多因素影响。艺术素养包含对艺术的认知、理解、欣赏和创造能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多方面促进作用。它为青少年提供独特情感表达途径,助其在面对压力和困扰时释放负面情绪;有助于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通过创作进步与认可激发创作热情;能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提升心理韧性;还可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深入研究二者关系,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艺术素养;影响因素;促进作用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理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涵盖多个方面。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应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对周围世界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在情绪情感方面,他们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协调,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合理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困扰。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自我认知方面,他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正确评价自己,自尊、自信、自强,具有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在社会适应方面,青少年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例如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紧张、冲突的家庭氛围则可能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父母的教养方式也至关重要,民主、科学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而溺爱、专制或忽视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溺爱型的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使孩子缺乏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限制孩子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例如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他们出现学习焦虑、厌学等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青少年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同伴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鼓励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而同伴之间的排斥、欺凌等行为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

二、艺术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艺术素养是指个体对艺术的认知、理解、欣赏和创造的能力,它涵盖了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情感和艺术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艺术素养不仅仅是掌握某种艺术形式的技巧,更是一种对艺术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洞察。具备较高艺术素养的人,能够敏锐地感知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审美价值,能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能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

艺术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艺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途径。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会经历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如喜悦、悲伤、愤怒、焦虑等。由于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他们可能难以用言语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而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为他们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青少年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出内心的世界,将难以言说的情感具象化;在音乐演奏或歌唱中,他们可以借助旋律和节奏释放情绪,获得情感的宣泄和满足;舞蹈则让他们通过身体的律动表达情感,展现内心的活力与激情;戏剧表演使他们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和表达各种情感。在面对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困扰时,青少年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沮丧,通过创作一幅充满活力的绘画作品,或者演奏一首激昂的音乐,能够将内心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缓解心理压力,使心情得到平复。

艺术素养的培养有助于青少年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青少年需要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情感体验。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当青少年在艺术创作中取得进步,或者他们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时,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具有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一位热爱绘画的青少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绘画技巧,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并在学校的艺术展览中获得了奖项,这不仅让他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他在其他方面变得更加自信,敢于尝试新的挑战。

三、总结

青少年心理健康涵盖认知、情绪、人际、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良好状态,但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问题高发期,常见学习、情绪、人际关系及网络成瘾等问题,受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多因素影响。而艺术素养涵盖对艺术多层面的能力,它能为青少年提供情感表达途径,助其释放压力,增强自我认知与自信心,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提升心理韧性,还能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嫚嫚.浅析家校社三位一体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构[J].社会与公益,2024,(12):144-146.

[2]王晨艳,夏裕.象虹心理健康教育,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S1):8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临沂大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艺术素养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编号:HX240405)、《青少年艺术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HX2023007)

作者介绍:韩小菲(1980-),女,博士,临沂大学,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通讯作者:刘长龙(1988-),男,博士,临沂大学,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