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模式下 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马慧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六中学 8340000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重要路径。本研究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文本分析、观点辨析到独立表达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研究发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实践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逻辑分析能力及创新表达意识,最终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从理论构建、实践策略及教学案例三方面展开论述,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读写结合;批判性思维;初中语文;实践研究

一、读写结合与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关联

阅读是学生接触多元观点、积累思辨素材的过程。部编版教材中的论述类文本(如《诫子书》)、实用类文本(如《故宫博物院》)及文学类文本,均蕴含逻辑推理、价值观辨析等思维训练元素。通过“圈划批注”“思维导图”等阅读策略,学生能提取文本核心论点,分析论证逻辑,并初步形成质疑与反思的习惯。而写作是思维外显化的过程。在读写结合模式下,学生需将阅读中积累的观点进行重组、评价与创新表达。比如针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阅读任务,教师可设计“我的精神空间”主题写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反思文本观点,并通过论证与例证构建个性化表达,从而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思辨。

二、读写结合模式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以读促写

阅读与写作的联动关系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训练路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思辨性阅读引导质疑,例如针对《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行为是否仅源于愚昧”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表层,从社会背景、人物心理等角度展开多维度分析。这种质疑不仅激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促使他们关注文本隐含的价值冲突,如阿长“迷信”表象下的质朴善意与鲁迅“启蒙者”视角的局限性;接着,可通过读写任务联动设计,如撰写《猫》的读后感时聚焦“动物与人性”主题,学生需结合文本细节(如第三只猫的悲剧)与社会现象(如流浪动物权益争议),在论证中平衡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辨,形成“动物权利应基于人性共情而非道德施舍”等独立观点。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提供结构化思维工具。利用“观点—证据—反驳”三阶模型,指导学生从课文中筛选支撑论据(如《猫》中人对动物的情感投射),同时预设反方观点(如“动物保护可能忽视人类生存需求”),通过逻辑推演与证据链构建,增强论述的严密性。

(二)以写带读

写作任务的设计可反向驱动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重读。如在“传统文化如何影响现代生活”议论文写作中,学生需二次解读《论语》选段,既要挖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伦理价值,也要辨析其“礼治”思想在当代法治社会中的适用边界。这种“带着问题回归文本”的策略,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解构,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形成辩证认知,如提出“儒家伦理应作为法治补充而非替代”的创新观点。

此外,真实情境写作训练能有效提升信息整合与独立判断能力。以“AI技术对学习的利与弊”为题,学生需查阅学术报告、新闻报道等多源资料,对比技术乐观派(如个性化学习支持)与批判派(如思维惰性风险)的论点,最终形成“AI工具应作为思维脚手架而非答案生成器”的理性结论。教师可引入“可信度评估表”,指导学生从数据来源、作者立场、证据时效性等维度筛选信息,避免陷入片面化或情绪化论证。这种训练不仅强化写作的逻辑性,更培养学生在复杂信息环境中保持独立判断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实践案例与反思

(一)案例设计:跨学科读写任务

以部编版八年级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为核心,教师可围绕“科学现象与文学表达”主题设计跨学科读写任务链,推动学生从知识理解走向思维整合。例如:

1.阅读阶段:解构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融合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如何通过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阐释物候学原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既暗含气候变化规律,又赋予自然拟人化的情感。然后组织小组辩论“客观描述与主观情感是否冲突”,鼓励学生从科学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双重维度展开思辨。其中有学生提出“科学需要理性,但文学需要温度,两者互补而非对立”,这一观点既依托文本细节,又体现对学科本质的思考。

2.写作阶段:科学与人文的双向对话

教师可以“气候变化与我的家乡”为题,要求学生撰写说明文时需融合气象数据(如近十年降水量变化图表)与人文观察(如传统农谚的失效、民俗活动的变迁)。教师提供“数据筛选框架”(如权威性、时效性)与“情感表达模型”(如对比、隐喻),帮助学生平衡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有学生引用气象局数据证明本地雨季推迟,同时以“外婆的播种日记越来越薄”为切入点,反思气候对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兼具实证性与感染力的表达。

(二)实践反思

读写结合的跨学科教学需警惕“形式嫁接”风险,应通过结构化思维工具与动态反馈机制保障思维深度。教师应避免“重成果轻过程”倾向,在写作反馈中聚焦论证逻辑而非辞藻堆砌。例如,针对学生习作中“极端天气导致农作物减产”的结论,教师以追问式评语“哪些作物受影响最大?是否有适应性品种未被提及?”引导学生补充地域性案例与辩证分析,强化论证的全面性。此外,可引入“双维度评价表”,从科学准确性(数据来源、推理严谨性)与人文深度(情感真实性、文化反思)两个层面细化评分标准,使学生明确思维提升方向。

而跨学科任务需以语文素养培育为根基。其中有的学生过度关注气候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忽视文本语言特色的鉴赏。对此,教师可通过“回归文本锚点”策略,对比课文“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与科学报告中同类表述的差异,让学生理解文学语言在科普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从而守住语文课的学科本体性。

结论

读写结合模式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系统性路径:通过阅读输入积累思辨素材,借助写作输出锤炼逻辑表达,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开发契合部编版教材的读写资源,构建更具开放性的任务情境,使批判性思维真正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伟.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 文渊(中学版),2024(1):541-543.

[2]陈剑锋.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6):50-51,190.

[3]于金环.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究[J]. 智慧少年,2024(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