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读图分析理解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楼惠群
浙江省杭州市大禹路小学 310000
摘要:读图分析理解能力是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转化与解决能力。本文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读图兴趣不足、方法指导欠缺、生活联系薄弱等问题,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提出通过趣味情境创设、读图方法引导、生活化实践应用等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图形语言与数学思维的转化技巧。教学实践表明,系统性培养读图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图能力;数学思维;教学策略;情境创设
一、小学三年级数学读图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1.学生读图兴趣不足:有的学生对数学教材中的图形、表格等视觉化信息缺乏主动观察和深入思考的意识,往往仅停留在对画面色彩、形状的浅层感知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未能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读图任务,仅依赖简单问答或机械识图,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导致其参与度降低,难以形成对图形信息的持续探究动力。
2.读图方法指导欠缺:一些教师过于关注读图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对学生分析过程的引导。例如,在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缺乏对信息提取步骤、观察顺序和逻辑推理方法的系统指导,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图示时难以准确定位关键信息,出现方向混淆、比例误判等问题。这种”重答案轻过程”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读图思维的系统化发展。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教材中的图表设计多以抽象化、理想化的数学情境为主,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关联性较弱。例如,统计图表练习常局限于课堂物品数量统计,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模拟与应用。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难以建立图形信息与生活经验的联系,降低了读图能力培养的实践价值。
二、提升读图分析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读图主动性
读图能力的培养需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情境化设计将抽象图表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任务。教师应避免机械化的读图训练,转而挖掘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兴趣点相契合的内容,将图表信息融入趣味活动中。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测量”单元涉及长度、质量等概念,可结合学生喜爱的“班级运动会”主题,设计“跳远成绩分析”实践活动。教师提前准备标有厘米刻度的跳远成绩记录图,引导学生将每位同学的跳远距离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图标注,并组织小组讨论:“谁跳得最远?第二名和第一名相差多少厘米?”通过角色扮演(如“裁判员”“记录员”)或数据对比竞赛,让学生感受到读图的实际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从条形图中提取数据、比较大小,还能在互动中自然建立“图表”与“数学问题”的关联,从而激发主动读图的意愿。
(二)分步指导方法,构建读图思维框架
读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将复杂的图形信息拆解为具体步骤,引导学生从“无序观察”转向“有序分析”。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单元为例,教师可围绕“观察—提问—分析—验证”四步法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读图思维路径。
第一步:整体观察,聚焦核心信息
教学中,教师可先呈现直观的倍数关系图。教师可摆“圆片图”:第一行摆3个蓝色圆片,第二行摆6个红色圆片(每2个一组,共3组)。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片,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颜色、数量等表层信息。此时,教师需明确读图目标:“今天我们要从图中找到圆片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蓝色圆片有几组?红色圆片怎么摆的?”等关键点,避免注意力分散。
第二步:分层提问,明确分析方向
在学生初步感知图形后,教师需设计阶梯式问题,推动思维深入。
1.基础提问:“蓝色圆片有几个?红色圆片有几个?”(复习数量计算)
2.关联提问:“红色圆片是怎么摆的?和蓝色圆片有什么关系?”(提示“每份数”与“份数”)
3.核心提问:“红色圆片的数量相当于蓝色圆片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问题链,学生逐步从“数数”转向“比较”,意识到“倍”的本质是“几个几”的累积关系,而非单纯的数量差。
第三步:方法引导,建立思维模型
当学生回答“红色圆片是蓝色圆片的2倍”时,教师需进一步追问依据,并提炼分析方法:
1.确定标准量:“以蓝色圆片的数量(3个)作为1份。”
2.寻找比较量:“红色圆片每份摆2个,摆了3份,共有2×3=6个。”
3.建立倍数关系:“红色圆片有6个,相当于3个的2倍。”
教师可借助图示动态演示:用虚线将红色圆片每2个圈成一组,对应蓝色圆片的1份,直观呈现“2倍”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把蓝色圆片的3个看作1份,红色圆片有这样的2份,所以红圆片的数量是蓝圆片的2倍。”
第四步:实践验证,巩固读图逻辑
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结论,需通过“变式练习”验证思维过程。例如:
调整数量:“如果蓝色圆片变成4个,红色圆片摆8个(每4个一组),这时红色是蓝色的几倍?”
反向推理:“如果蓝色圆片有5个,红色圆片是它的3倍,红色应该摆多少个?”
学生可借助实物摆一摆、画一画,或在课本图表上圈画验证答案。教师需强调“先找1份数,再数有几份”的操作步骤,帮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内化读图方法。通过以上四步指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倍”的概念,更形成了“观察图形—提取数据—建立关系—验证结论”的读图思维框架。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分析类似统计图、线段图时也能迁移运用,真正实现“从学会一道题到会解一类题”的能力提升。
(三)链接生活场景,强化应用能力
读图能力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需突破教材的局限,将图表分析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结合。以“复式统计表”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家庭用水量调查”实践活动。教师先讲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与作用,随后布置任务:记录家中一周内洗手、做饭、洗衣的用水量(以升为单位),并用复式统计表分类整理数据。课堂上,学生分享统计结果,讨论“哪项用水最多”“如何节约用水”等问题。通过将生活数据转化为图表,学生不仅能掌握复式统计表的制作与解读方法,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教师可拓展延伸,如利用超市购物小票中的价格信息制作条形图,或根据天气日历绘制温度变化折线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读图技能,逐步形成“用图表说话”的数学思维习惯。
结论
小学三年级数学读图能力的培养需以学生认知特点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其掌握从图形信息到数学语言的转化规律。教师应立足人教版教材内容,在知识传授中渗透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读图转向主动分析,最终实现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美珍.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作图能力的培养探析[J]. 成才之路,2023(3):69-72.
[2]张芙萍. 小学生数学读图能力课堂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探讨[J]. 考试周刊,2024(19):86-89.
[3]罗水兰. 浅析小学低段数学审题教学训练的有效开展方式[J]. 考试周刊,2021(A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