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双创”视域下的非遗工艺品研发与创新
古晨作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非遗工艺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与物化表现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具有重要的文化技艺传承与产品研发价值。立足当前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从“文化双创”的视域出发,对非遗工艺品生产与营销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探索其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提升其经济文化价值,对传承国家文脉、提升文化自信、推动国家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双创;非遗工艺品
一、文化双创的背景、概念和意义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和趋向多元化,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提出了“文化双创”的理念,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传承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非遗工艺品开发和创新的价值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工艺品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开发创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非遗工艺品开发创新能使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如蜀绣细腻的针法、宜兴紫砂壶精湛的制作工艺等,其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手工技艺,在开发创新过程中,新一代工匠需要深入学习这些传统技艺,并将其运用到新的设计中,这促使传统技艺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其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非遗工艺品开发创新还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创新工艺和题材,使非遗工艺品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需求,既传承了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又拓展了其文化边界,使其能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契合,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二)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源泉
非遗工艺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了历代人民宝贵的经验技艺和情感沉淀,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在艺术造型上,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为现代舞蹈编排、雕塑创作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模板,启发艺术家塑造出飘逸空灵的艺术形象;工艺技法方面,传统的榫卯结构能为现代建筑和装置艺术带来启发,促使现代艺术家探索新的空间构建形式;文化内涵上,剪纸艺术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被现代艺术家广泛运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深度的现代艺术。从非遗工艺品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现代艺术形式之中,既能展现现代审美,又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广阔天地。
(三)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当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非遗工艺品的文创属性被逐渐发掘,并成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事业方面,对非遗工艺品的开发创新可以使其以更丰富的形式走进学校、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并成为文化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丰富了文化事业的内涵。非遗工艺品的开发创新还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无限生机。它不仅拓展了文化产业的产品种类,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更加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非遗工艺品研发与创新的策略
(一)将传统元素与现代主题相结合,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
非遗工艺品深藏着民族的记忆、智慧和价值观,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能为创新提供坚实的根基。例如传统的玉雕工艺,其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玉的文化认知,如“君子比德于玉”所体现的玉之德观念。在创新研发中,把玉雕的传统造型元素与现代的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相结合,雕刻出以玉为载体,展现现代社会道德品质的作品,让古老的玉雕工艺成为传播当代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使非遗工艺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的文化教育作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交融。“通过创新创意的形式结合文化内涵和文化载体,建立文化内涵与文化产品的联系,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凸显文化内涵。” [1] 这不仅使非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更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二)引入现代工具与科技手段,推进非遗工艺品的技艺创新
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工具与科技创新手段,丰富和创新非遗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如将传统的葫芦烙画进行技艺创新,开发“烙染”、“烙拼”、“烙雕”结合以及葫芦彩绘、葫芦雕刻等新的工艺品种, [2]丰富其表现形式,提升其艺术感染力与经济文化价值。现代科技的引入不仅可以改进非遗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还能有效提升非遗工艺品的制作效率和质量,推动非遗工艺品生产的现代化。例如,传统的风筝可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预先设计出精美且多样化的风筝图案,并借助数控加工设备对竹条进行精确切割,提升部件的尺寸的精度和一致性。这种现代科技与传统制作工艺的深度结合,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为非遗工艺品的技艺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其在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与功能需求。
(三)创新产业模式,推进产业的融合发展
当今社会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这给予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非遗的产业创新不仅能有效打破传统产业模式对非遗工艺品发展的束缚,还能“确保非遗的开发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形成深度对接,真正发挥各自优势,匹配市场需求,提升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品质。” [3]可将现代产业生产模式中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理念运用于非遗工艺品的生产中,在遵循传统技艺核心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标准工艺流程,并引入一系列智能化设备进行辅助,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非遗产业可以与其它产业进行多元融合,例如将非遗工艺品与地方旅游业结合,将非遗工艺品打造为地方文化名片,能有效提升地方知名度,在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非遗工艺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斌洁.以“文化双创”助推非遗布老虎的活态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4,(07):35-37.
[2]冯丽娟.沂蒙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概论[D].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06:258.
[3]汤磊.“非遗+文创”,见证华夏之美[J].文化产业,2024,(05):55-5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沂蒙‘民间非遗’工艺品开发与设计”(项目编号:X202410452101)的项目成果;
指导老师:冯丽娟,临沂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