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AI智能的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林怡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

摘要:本文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初中古诗教学中的德育融合实践,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载体,探索课程思政的创新实施路径。通过构建情境体验、文本解析、个性引导、智能评估四维教学模型,系统阐述AI技术如何助力古诗的价值要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评价的育人资源。研究表明,技术应用需始终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教育本质,在精准分析学情、活化古诗意境、动态追踪成长等方面形成闭环支持,为新时代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供方法论参考。

关键词:AI智能;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课程思政;部编版教材

思政课程是践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命题的“核心载体”。而古诗教学是传承中华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部编版语文教材精选的经典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品德修养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古诗教学提供了精准化、情境化的创新路径。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探索AI技术如何助力古诗教学实现“文道统一”的教育目标。

一、AI辅助下的情境创设与情感共鸣

AI技术支持下的古诗情境创设,是通过技术手段弥合古今时空隔阂,构建“文本—场景—情感”的三维联动体系。在实施路径上,可建立“多模态情景模型”:首先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构诗歌的时空要素与情感基调,生成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通道感知框架;继而利用生成式AI制作动态影像、三维场景及交互程序,形成可调节的文化体验空间;最终借助智能推荐算法,根据学生认知反馈实时优化情境参数,形成螺旋式深化的情感共鸣机制。在进行古诗教学时,AI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语音合成等手段将诗歌场景还原。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次北固山下》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AI生成动态水墨画卷,呈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丽江景。学生“置身”于诗人王湾的客船之上,直观感受羁旅情怀。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在漂泊中仍写出’海日生残夜’的积极诗句?”由此关联当代青少年面对困境时应有的乐观态度,实现家国情怀与人生价值观的双重渗透。

二、智能化文本分析与价值观挖掘

智能化文本分析的核心在于建立“语义—价值”的双层解析模型。从实施路径来看,首先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古诗进行结构化拆解,识别诗歌中的核心意象、情感倾向及修辞逻辑,构建“语言要素知识图谱”;继而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挖掘文本表层含义与深层价值诉求的关联规律,例如建立“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等主题词库,实现思政要素的自动标注与聚类分析。这种“文本解构—要素关联—价值映射”的三阶分析框架,为教师系统把握诗歌的德育价值提供结构化支持。AI文本分析系统可深度解析古诗的意象群与情感倾向。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通过AI语义分析发现诗中“寒士”“广厦”等高频词形成强烈对比。教师可借助可视化图谱展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理想,组织学生讨论:“诗人自身贫苦却心系百姓,这对我们理解社会责任有何启示?”AI技术不仅提升了文学鉴赏深度,更精准定位到“先人后己”的德育要点,使古诗教学成为价值观塑造的有效载体。

三、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德育浸润

个性化德育的实现需构建“诊断—适配—迭代”的智能教育生态。在实施路径上,首先通过多模态学情诊断系统,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倾向及价值认知数据,生成精准的“德育发展数字画像”;继而依据画像特征,AI自动匹配差异化学习资源,如为理性思维主导者设计思辨性讨论任务,为情感驱动型学习者提供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因材施教”的技术解决方案;最终借助动态追踪算法,实时监测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的发展曲线,实现学习路径的弹性调整,确保德育浸润的持续性与渐进性。基于学情诊断的AI系统可为不同学生定制学习方案。在教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时,AI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推送差异化资源:对历史基础薄弱者推送文天祥抗元纪录片,对情感体悟不足者推荐《正气歌》对比阅读。当学生完成“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朗诵任务后,AI语音识别系统会从语调、情感等维度给予反馈,并生成“民族气节传承”主题的拓展任务单。这种分层教学策略既尊重个体差异,又确保思政教育的全员覆盖。 、

四、智能评价与思政成效反馈

智能评价体系的建构需以“动态追踪—多维解析—自适应反馈”为核心理念。在实施路径上,首先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整合课堂互动、作业反馈及行为日志等多源信息,构建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动态数据库;其次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节点与潜在障碍,例如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捕捉学生讨论中“责任”“奉献”等核心概念的认知深度;最终基于生成式AI技术,自动生成包含个性化改进策略的“成长导航图”,将抽象的价值内化过程转化为可操作的发展路径。AI评价系统可构建多维度的思政素养评估模型。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为例,学生在AI学习平台提交“读‘有悲欢离合’有感”的微写作后,系统从情感表达、价值认知等维度进行智能评分。当检测到某生过度强调"月有阴晴圆缺"的消极面时,AI自动推送苏轼其他豪放词作及励志人物案例,教师则可针对性开展"如何看待人生缺憾"的主题班会。这种动态评价机制使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闭环优化。

结束语:

古诗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育人资源的过程。本研究提出的AI技术应用路径表明:通过情境化体验激活情感认同、智能化解析强化价值认知、个性化引导促进知行转化、动态化评价实现成效反馈,能够有效破解古诗德育抽象化、单一化的实施困境。在技术赋能的同时,需警惕工具理性对人文性的消解,教师应始终把握"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平衡算法推荐与人文引导的关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AI工具的文化适应性,使千年诗教智慧在数字时代持续焕发育人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媛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24,26(26):26-28.

[2]赵竞.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 语文世界,2024(1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