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策略研究
曾小会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西山小学滨江学校
摘要:本文探讨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开展策略,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及技术媒介间的多维互动关系,提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聚焦于技术赋能的沉浸式互动构建、多维对话机制的重构升级和生长型评价体系的动态嵌入三种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生态,重点解决互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不足等问题,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效能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互动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推动课堂形态的多样化变革。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互动式教学作为连接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重要纽带,其价值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探索怎样通过多维互动的形式更好地激活课堂的生命力,以此构建具有持续发展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语言的实践和思维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互动式教学通过建立师生对话、生生协作、人本互动等多维关系,为学生的语言习得创设真实的情境,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认知转换,通过观点的碰撞逐渐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借助言语的实践完成知识的内化。这种动态的教学过程既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互动中达成某种平衡。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互动式课堂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营造安全开放的交流环境,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实践机会,有效促进个性化发展。
二、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在互动式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部分教师对互动式教学的理解还有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互动形式缺乏多样化的互动设计;教学预想与实际操作的衔接不是特别流畅;学生参与呈现两极分化;技术工具的应用停留在表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课堂互动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思维碰撞。此外,传统的评价体系与互动式教学的适配度也有待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机制也不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教学互动的纵深发展。
三、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技术赋能的沉浸式互动构建
情境认知理论与具身学习理论共同指出,知识的建构必须依托具体情境中的身体参与和感知互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模态刺激(视觉、听觉、触觉)创设“认知具身场域”,让学生可以以“第一视角”进入到语文的世界中去,以此实现语言符号与具身体验的神经联结。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搭建三类互动层:基础层利用VR全景技术展示海底的地貌,对应课文“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的色彩描写;操作层设计“海洋生物分类”触控游戏,强化“有的……有的……”的句式运用;创造层开放“生态保护方案”三维建模,延伸“海滨小城”写作训练。这种分层技术的介入将学习层级的理论具象化,使语言训练从符号解码升级为问题解决,技术在此过程中成为认知发展的“体外大脑”。
(二)多维对话机制的重构升级
基于对话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对话应该形成“水平维度(生生)—垂直维度(师生)—内向维度(自我)”的三重交互系统。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普罗米修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一种螺旋式的对话模型:在初级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制作“神话档案卡”帮助他们完成对文本的细读(自我对话),在中级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奥林波斯山审判会”的角色辩论(群体对话),在高级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人类文明发展模拟听证会”(跨时空对话)。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嵌入认知目标,比如在辩论环节要求学生“用原文中的证据支持神界法规的合理性”(分析),在听证会上设计“新能源获取方案”(创造)。这种多维对话机制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从独白式的教学向复调式对话的转型,使学生们的语言学习成为社会文化实践的缩影。
(三)生长型评价体系的动态嵌入
教学评价应超越传统的终结性功能,转变为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重组的发展性工具。动态评价理论强调“评价—干预—再评价”的循环机制,通过搭建“最近发展区”内的认知脚手架,实现评价与教学的共生共长。过程性反馈能激活学生的自我监控系统,使其在“计划—执行—反思”的螺旋中提升语言调控能力。在二年级下册课文六《大象的耳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三阶反射式评价”:第一步是在感知阶段:学生通过“动物特征发现卡”记录文中描写耳朵的语句,比如“大象的耳朵像扇子”;第二步是干预阶段:教师依据学生之前的记录分析结果,发放差异化“成长加油包”——语言贫乏的学生获得比喻句素材库,思维局限的学生领取“动物耳朵功能”的科普视频;第三步是重构阶段:教师开展“超级耳朵设计师”的活动,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其他的动物设计新型的耳朵,他们的同伴在通过“创意星级评分表”从语言表达、科学逻辑等维度进行互评。在生长型评价体系的动态嵌入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认知中介者”需要持续为学生提供发展性反馈。
结束语:
互动式教学的本质是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生态。教师需准确把握互动教学的生成性特征,在预设与生成间寻求平衡,通过多元互动形式唤醒学生的语言潜能。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课型中的互动模式差异,以及互动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敏.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策略[J].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2,(11):18-20.
[2]范丽丹.优化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06):25-26.
[3]童云露.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J].数码设计,2020,9(22):27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