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如何引导幼儿做好幼小衔接中的身心准备

作者

张晖

甘肃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摘要:科学做好入学的身心准备,有利于促进即将入学的儿童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和恰当表达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帮助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身心准备;运动习惯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身心准备,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使之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更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为其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园和家庭也应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身心准备教育相应内容融入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有计划地进行观察指导,支持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帮助儿童全面做好入学身心准备。

一、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引导儿童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

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有上小学的愿望,是儿童开启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感动力,也是入学心理准备的重要内容。

(一)引导儿童期待成长,希望成为小学生。

在日常活动中促进儿童获得成长的自豪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是幼小衔接过程中身心准备的重要内容。这种积极的入学期待和向往,能够缓解儿童入学初期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紧张和入学焦虑等负面感受,有利于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以及和谐人际关系。教师和家长应为儿童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其乐于与他人讨论、分享对小学的向往和入学后的担忧。教师和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儿童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兴趣点,梳理儿童入学焦虑的主要问题对其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减少负面感受,教师还可以设计自我效能手册,帮助儿童梳理自身问题,引导儿童在积极参与中逐步提升自我效能,缓解入学担忧。

(二)引导儿童了解小学生活,主动为上小学做准备。

幼儿园应与小学形成幼小衔接的共同体,帮助儿童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及环境设施功能等,引导儿童从心理到行为愿意上小学。幼儿园可在大班下学期组织“我心中的小学”系列活动,组织儿童到小学参观,使其了解、熟悉小学环境,认识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及各种设施、设备的功能;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引导儿童走进课堂,亲身体验小学生上课的情景;带领儿童听小学生讲述学校生活,了解并掌握一些学校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可以鼓励小朋友和小学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学习系红领巾、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为日后的小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过程中体验、了解小学的师生关系,感受课堂气氛;还可以引导儿童自主设计“入学准备”清单,使其从情绪、能力、行为、物质等方面获得愉悦的体验。

二、加强积极情绪的体验,引导儿童学习调控情绪和恰当表达

良好的感受与体验是儿童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愉悦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儿童积极适应小学环境和人际关系。幼儿园应将加强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渗透于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一)保持愉快的情绪,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儿童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其维护身心健康、产生社会适应性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和家长应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体验活动,引导儿童对一日生活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中获得快乐、满意、自豪等情绪体验。

(二)帮助儿童感知和理解积极情绪,学会调控情绪和恰当表达。

情绪的感知与理解、调控与表达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家长需要帮助儿童初步理解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能够感知和理解他人的积极情绪,愿意用语言等方式合理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努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在一日生活中,要帮助儿童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自己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原因,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等多种形式表征“我的情绪”。同时,还要引导儿童学习和掌握将不良的消极情绪转移、缓解与控制的方法。成人要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不愉快的事情,为儿童作出榜样。

三、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儿童动作协调灵活发展

发育良好的身体、强健的体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促进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有利于儿童增强体质,精力充沛地应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激发儿童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运动习惯。

幼儿园应提供尽可能多的运动机会,激发儿童对运动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例如:科学合理地安排儿童的一日活动,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此外,将体育锻炼与各种形式的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培养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其逐渐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二)锻炼儿童大肌肉动作,使其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幼儿园运动场地设置应功能齐全,保障儿童进行走、跑、跳、翻、钻等活动需要。幼儿园还要根据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器械和材料,采用情境化、趣味化的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发展儿童的上下肢力量;也可通过走线、走平衡木、蒙眼走路等方式发展儿童的平衡能力,提高其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活动中可视儿童运动的情况适当增加运动量和难度,帮助儿童获得身体素质和动作上的发展,鼓励儿童坚持锻炼。

四、关注个体发展需求,支持儿童做好身心准备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儿童个体发展的需求,注意持续观察儿童的表现,并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儿童科学有序地做好入学前的身心准备。

(一)观察个体差异,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动态评价。

教师平时可注意观察儿童能否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遇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能否控制自己的脾气;是否愿意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手部动作是否灵活协调,是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等。教师要以日常情景化观察为主进行个体化评价,随时观察、及时捕捉,全面了解儿童自身的发展需求,针对儿童的情绪变化和动作发展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帮助和递进式的练习指导。如果儿童某些事情做不好或做不到,不要急于下结论或批评指责,要给予儿童充分学习和练习成长的空间。

(二)加强家园协作共育,帮助儿童做好入学身心准备。

家园协作共育在幼儿身心准备的实施与观察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的不足应互相沟通协商,采取一致和恰当的方式,帮助儿童不断学习与进步。

总之,入学身心准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和家庭应探索灵活多样的身心准备途径,与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有机融合,帮助儿童科学、全面地做好入学准备,引导儿童自信、快乐入学,为其开启小学学习生活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