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成本的控制方法

作者

徐鹏 

上海诚杰华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80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因功能定位、规模及技术标准的差异,其造价成本控制与优化的实施路径存在显著区别,但核心方法仍围绕资源合理配置与动态调整展开。本文以实际工程管理,探讨如何在满足项目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高效管控,为行业实践提供可操作性框架。

关键词:成本控制;成本优化;全过程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成本的控制是保障投资效益与工程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随着工程复杂性的增加,成本管理需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从前期决策到竣工验收,各阶段均存在影响成本的风险因素,而系统化的控制方法能够以预判、协调与优化,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控变量,从而支撑项目目标的稳健实现。

一、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成本控制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成本控制是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基础,通过系统性、动态化的技术经济手段,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规划、精准核算与实时调整的管理活动。其核心目标是在满足功能需求、质量规范及工期要求的前提下,以资源高效配置与风险预判,实现成本目标的合理约束与优化[1]。

二、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成本的控制方法

(一)设计阶段的限额指标分解

设计阶段的限额指标分解是造价成本控制的本质是以技术经济协同将总投资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约束条件。在项目启动初期,需基于项目功能定位、市场定位及投资预算,结合同类工程历史数据与现行技术标准,编制涵盖建筑、结构、机电、装饰等专业的限额设计任务书。任务书需明确各专业单位面积或单位工程量的造价上限,例如建筑专业的外墙综合单价、结构专业的混凝土含钢量指标、机电专业的管线敷设密度等,形成多维度的成本控制基准。实施过程中,需建立设计团队与成本团队的动态协同机制。在方案设计阶段,以多专业联合评审会,对平面布局、结构选型、设备配置等关键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及经济性比选,优先采用标准化、模数化设计以减少非必要成本。例如,优化柱网尺寸降低结构冗余,或以管线综合排布减少交叉施工损耗。初步设计阶段,需依托BIM技术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工程量自动提取与成本模拟,实时验证设计方案与限额指标的匹配度,对超限部分提出优化建议,如调整材料规格、优化构造做法或简化工艺复杂度[2]。

限额指标分解需贯穿设计全流程,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精细化审图对节点大样、材料标注、施工工艺等细节进行成本符合性审查,避免因设计深度不足导致的后期变更。同时,需结合市场供应链现状,对关键材料设备的品牌选型、技术参数与采购周期进行前置调研,确保设计成果具备可实施性与成本可控性。例如,在幕墙设计中,以框料截面优化或玻璃配置分级,平衡性能需求与采购成本;在机电系统中,采用能效与成本双优的设备型号,避免过度配置。

(二)招投标阶段的合同模式优化

招投标阶段的合同模式优化是锁定成本风险、实现造价可控的关键管理动作,将成本超支的潜在因素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约束条件。在招标策划阶段,需根据项目特征、技术复杂度及市场环境,选择适配的计价模式与风险分担规则。对于设计深度充分、变更概率低的项目,优先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明确除重大政策性调整外的价格包干原则;对于技术不确定性较高或工期紧迫的工程,可采用单价合同与总价控制相结合的模式,在清单中设置暂列金额与暂估价条款,同时对变更签证的计价规则进行前置约定,避免结算争议。

招标文件编制方面,应依托BIM模型或历史工程数据,对清单项目特征描述、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工作界面划分进行多轮复核,减少漏项、重复项或描述模糊导致的投标报价偏差。针对易引发争议的土方工程、装饰工程等分部分项,需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土质类别判定标准、材料替代审批流程等细节,从源头压缩承包商索赔空间。评标环节引入不平衡报价智能筛查工具,对综合单价与市场价偏离度超阈值的投标文件进行预警,要求投标人澄清或修正,防止以“前重后轻”报价策略转移资金压力。在专用条款中设置材料价格波动调价公式,明确调价触发条件、基准价来源与权重分配,平衡市场波动风险;针对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规定“先审批、后实施”的流程,并约定变更价款的审核时限与支付比例,避免隐性成本累积。

(三)施工过程的动态核量与变更管控

招投标阶段的合同模式优化需以风险预控为导向,以契约设计将成本控制目标嵌入交易结构。在招标策划初期,应根据项目特征明确合同计价模式,对设计深度充分、技术成熟的工程采用固定总价合同,锁定总价风险;对地质条件复杂或设计存在不确定性的项目,采用单价合同与总价控制相结合的模式,在清单中设置暂估价与暂列项,并约定变更计价规则[3]。

基于BIM模型或历史工程数据库,对清单项目特征描述、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工作界面进行多维度校核,减少漏项、重复项或描述歧义。针对土方工程、装饰工程等易争议项,需在技术标准中明确土质分类判定方法、材料替代审批流程等细则,压缩索赔空间。评标环节引入不平衡报价智能分析系统,对综合单价偏离市场合理区间的投标项进行预警,要求投标人澄清或修正,防范通过“前重后轻”报价转移资金压力。合同条款设计需构建动态管控机制。建立变更签证“先审批、后实施”的流程,约定变更价款审核时限与支付比例,避免隐性成本累积;针对专业分包工程,在总包合同中细化界面责任与配合义务,规避管理真空导致的返工损失。此外,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优质承包商短名单,推动长期价格锁定与集中采购,抑制围标、串标等非理性竞争对成本的影响。履约阶段需依托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开展合同交底与过程审计,实时比对合同条款与实际执行偏差,及时启动纠偏程序,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契约化落地。

(四)材料与设备的采集与周转管理

材料与设备的集采与周转管理是贯穿项目全周期的成本控制核心环节,需以供应链协同与资源动态配置实现降本增效。在采购策划阶段,基于项目需求计划与市场行情分析,建立分级分类的采购策略:对钢筋、混凝土等大宗材料推行区域集中采购,依托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锁定长期供应价格与优先供货权;对机电设备、装饰面材等标准化产品,利用公开招标或电商平台比价,筛选性价比最优的供应商短名单。采购过程中需强化技术规格书与成本指标的联动审核,避免因参数冗余或品牌限定导致的溢价,同时建立供应商履约评价体系,将质量、交货周期与服务响应纳入合作考核,倒逼供应链提质控价。

周转性材料与设备的管理需以资源复用率为导向,构建标准化调拨体系。根据项目集群开发规模与工期衔接需求,建立区域性周转材料库,对模板、脚手架、塔吊等资产实施统一编码与动态台账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其使用状态与地理位置,实现跨项目高效调度。针对周转损耗,制定分级维护标准与翻新流程,延长使用寿命;对闲置设备推行租赁共享机制,以内部调剂或外部合作盘活资产。施工阶段需结合进度计划精准测算材料进场批次与数量,采用“零库存”或“JIT”模式减少现场堆存损耗,同时借助BIM技术模拟施工动线,优化物料搬运路径,降低二次转运成本。

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全生命周期视角整合技术、经济与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风险的有效预控。从设计阶段的限额分解到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从合同模式的精准适配到供应链的集约化管理,各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均需以目标为导向,以数据为支撑,以协同为纽带。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与管理模式的持续创新,成本控制将更加注重前瞻性、动态性与可持续性,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曾樱.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方法研究[J].四川水泥,2024,(05):68-70+206.

[2]杨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阶段造价成本控制探究[J].投资与创业,2024,35(02):185-187.

[3]邓时祥.浅谈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控制与解决方法[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