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

作者

秦铭

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 262200

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语言能力,而且可以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素养。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渗透并不仅限于文字、语言层面,在思想意识、审美情怀、价值取向上更是对学生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怎样用好的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进一步落实。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哲学、人文内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古诗文不只是语言技巧方面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在对初中语文古诗文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时,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学习,领会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思想内涵及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共鸣上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1.强化古诗词背后的文化背景讲解

对于初中古诗词教学而言,需要通过挖掘古诗词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对语文古诗词给予阐释,从而让学生不仅要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还需要发现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可以结合诗人的创作品质、社会历史事件、人物背景、当时社会现状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词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文化内涵,例如古代诗词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忠义仁礼、礼仪廉耻等。教师要结合这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来龙去脉、人生经历等,从而体会古诗词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不再是一个接受、被动学习知识的角色,而更能够成为一个主动寻求、进行自主学习知识的一股力量。例如在《观沧海》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从作品的生平和背景出发,结合诗人曹操的人生际遇来讲解作品本身,以此让初中学生了解到,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希望在诗中表达自己在乱世中的一些理想和情志,例如在诗中表达出自己如何面对浩瀚的大海。一方面体现出诗人豪情壮志的特点,另一方面,同时体现出诗人想要有一统天下的理想和野心。由此,借助于作品中的内容,便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时,掌握“有海纳百川胸怀,才能心胸开阔”的诗眼主旨。在对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例如在乱世中面对艰难险阻,如何成就自己的理想。因此,教师可以对诗人的历史背景、创作原因等进行讲解,学生能够对诗词形成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与传统文化中的豪迈大气之情相对应[1]。

2.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审美鉴赏

在进行古诗词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让学生成为诗词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者,更是诗词情感体验者和诗词审美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朗读、讨论等不同的方法理解诗词之美,可以从诗词音韵美、诗词意境美两个角度让学生领会诗词之美。首先,需要学生反复朗读诗词,进而深刻感知诗词之“情”,情感色彩和艺术之美。其次,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以另一种视角进行分析理解,从学生的个体情感入手,体悟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对诗词的感知和体会中,不仅领略到了文学艺术之美,而且在潜移默化之间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通过感受与体会,进而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美感追求和文化自信[2]。例如,在开展《天净沙·秋思》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产生朗读兴趣,反复朗诵词句,通过朗读了解词句读起来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以此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继而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孤寂、愁苦,让学生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走进诗人所描绘的秋日景象中,引发心灵的触动,基于词意的分析与体会,教师可让学生体会“无可奈何花落去”带给人们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无常、无常的感受,继而从词意分析,对人生的哲理进行有效总结,产生感情共鸣。同时,需要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感受和体会秋季的天气,对秋季的印象,进而加深对秋季所体现情感和思想的认同与体验。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与思考有利于加深其学习的深度。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使其思考古诗词所反映出的文化知识,避免学生学习中只停留在表面上。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时,可以设问“你认为此诗词主要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情结?”“诗词的作者是怎样通过诗词手法反映其对自然或者人生思考的?”这样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历史人文背景和哲学思想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词的能力。此外,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论辩等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分享其对诗词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从不同方向对诗词展开理解,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思考能力。在这一点上,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阅读课外资料,使其学习古诗词的过程能够扩大和拓宽其视野与知识面,在学生学习诗词的同时,还能主动去了解诗词产生的相关背景,即其背后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及传统观念。这样不但学生能有深刻的诗词理解,还能培养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学习兴趣,让其自然而然地生发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

结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教授,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教师应通过加强文化背景的教育,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使学生能更全面理解、内化中国文化,做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并增强文化自信,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凤波.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广西教育,2024,(10):111-113.

[2]高敏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J].亚太教育,2023,(01):67-70.

[3]吴秀如.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22,(1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