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学生校园园艺实践的资助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

作者

丁兰

广州工商学院 510850

新时代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伴随着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不断强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22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提出,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发展型”资助。这也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加速了资助工作转向。本文立足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际,以园艺实践为载体,探索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重点探讨园艺实践的资助育人功能,提出这一功能得以实现的方法和策略。

一、大学生校园园艺实践的资助育人功能体现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 园艺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实践,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园艺实践也是一种心理育人实践,融入心理学知识和内容,设计的园艺团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近自然、人际交往、情感表达的“场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认知维度:劳动、生态、生命三维耦合的价值观塑造

首先,园艺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劳动教育的过程,通过种植、养护等劳动实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同时,培育受教育者高尚劳动品德,引导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艰苦奋斗、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其次,园艺实践可以给学生带来参与生命成长的奇妙体验。植物的生长周期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从种子破土到开花结果,学生通过观察植物对抗病虫害、适应环境的过程,感悟生命的韧性与脆弱。学生记录生命成长日志,或从植物生长中获取能量。园艺实践的价值观塑造功能是多维度的,这种多维价值观的协同培育,使资助育人从理论灌输转向情感认同。

(二)心理维度:园艺疗愈与人格发展的双向赋能

积极心理品质为价值观内化提供情感动力,健全人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基础。园艺活动的疗愈功能已被心理学实证研究验证,大学生参与校园园艺实践,对于缓解焦虑情绪、心理健康调适和人格的完善具有促进作用 [2]。首先,园艺活动作为一种实践载体,是压力疏解与情绪疗愈的自然媒介。学生通过松土、修剪等重复性劳动,能够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学业焦虑与人际交往压力等。其次,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植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周期,为学生提供了从付出到回报的可参照实践模型。当学生见证自己培育的幼苗在风雨后依然茁壮成长时,这种具象化的生命韧性会转化为个体抗逆力的心理资源。当然,学生也可能会经历植物养护失败的体验,这种不确定性,也正是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重要课程”,在失败中学习接纳不确定性,进而迁移至应对现实挫折的能力。

(三)行为维度:责任伦理与社会担当的共生培育

首先,园艺活动要遵规律植物的自然成长规律。要求学生在植物种植之前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环境要求以及种植流程,并按照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照护,以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来面对园艺实践活动。其次,大学生园艺实践活动是持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依托学校园艺基地,以项目“承包制”的形式,指定团队负责种植养护,学生要对自身承包的“责任田”负责,通过常态化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持之以恒的心理品质。再次,通过园艺实践共享成果的方式引导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之间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学生在园艺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成长果实”,还能够将种植经历与他人分享,提升学生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二、大学生校园园艺实践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园艺实践的有效实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需依托全方位的园艺实践课程体系、多层次的课堂阵地和多功能的育人空间,在内容、方法和载体上为园艺实践的持续开展提供支持。

(一)构建全方位“园艺实践”课程体系

全方位“园艺实践”课程体系包含园艺理论课程、园艺实践课程、园艺科研课程。首先,强化园艺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可依托已有课程,如思政课、劳动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依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学科园艺知识的教育与融合。其次,丰富园艺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园艺实践课程奠定基础,实践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可以按照不同园艺实践内容授课 [3]。具体而言,园艺实践课程还可以细分为基础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社会服务项目等。其中,基础实践模块包括技能实训、劳动体验等;

创新实践模块中可以结合数字技术,鼓励学生创新园艺种植形式;社会服务项目是指加强与社区等的合作,在社区实践中培育社会责任感。

(二)打造多功能“园艺实践”育人空间

依托园艺基地的园艺实践活动开展,需注重育人空间的打造,包含优化功能分区、基地品牌建设、网络媒体宣传。首先,优化功能分区。发挥园艺实践的育人价值。一是借助园艺景观、基础设施增强空间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发挥园艺景观的“自然疗愈”功能;二是科学布局植物、花卉生长区,学生参与种植活动,为各类园艺实践的开展提供场所;三是依据不同主题设置相应的功能区,如“责任田”“休憩区”“观赏区”“劳作区”等。其次,整合资源,打造园艺基地品牌。学生参与园艺实践的主阵地,如各院校开发的校园园艺基地、“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园艺疗愈景观等,园艺实践基地建设应坚持育人导向、因地制宜,具有本地、本校特色,在为学生提供园艺实践场所的同时,朝向系列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三)探索个性化“园艺实践”育人模式

为保障园艺实践的思政价值有效转化,还需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单一路径依赖,探索个性化的园艺实践育人模式。首先,体现专业特点,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设计针对性的园艺实践主题活动。如针对文科类学生重点开发“文化意象”类活动,挖掘园艺实践的文化内涵;面向理工科学生则可融入园艺劳动技术等元素,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次,体现年级特点,运用成长叙事策略,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专属空间”。例如,为新生设计“时间胶囊花园”,每人种植一棵代表未来目标的植物,毕业时对比植物与自身的成长轨迹,撰写“生命对话录”;面向毕业生开展“感恩培育计划”,鼓励学生为母校种植纪念树,并附上“成长寄语二维码”。

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园艺实践通过“自然—心理—社会”的多维互动机制,为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提供了新的载体。学生参与园艺实践,在这一过程中,缓解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为价值观内化提供心理动力。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园艺课程、园艺空间、园艺模式“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创新个性化育人模式,实现园艺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和资助育人价值的长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12 .

[2] 刘峰 , 邹学校 , 王浪 . 耕读修业:湖南农大园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 (03): 104-110.

[3] 邱传经 , 卢佳美 , 赵璟 , 等 . 园艺疗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评价 [J]. 中国学校卫生 , 2023, 44 (06): 884-887.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 广 州 工 商 学 院 2024 年 度 人 文 社 科 思 政 项 目(KYSZ2024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兰(1989-09),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邮箱594996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