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王旭辉 林丹 李娜

海南省财税学校

前言:在传统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基本会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这种枯燥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都相对较差,教学质量不理想,同时也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基于此,如何围绕工匠精神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探索的核心问题。

1. 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

1.1 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基础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基础,更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确保学生进入岗位后,具备高涨的工作热情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的保障。若学生只将工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段,那么参与工作态度的功利性就会较强,无法将自身的工作潜力和工作优势展现出来,对于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2 秉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也应确保学生具备永不放弃和实事求是的决心。换而言之,工匠精神要切记工作人员戒浮戒躁,脚踏实地,始终秉持持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的准则。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投机取巧,保证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2. 现阶段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现阶段许多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社会发展情况没有充分地了解。单一化应用填鸭式教学手段,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掌握理论知识,学生机械化跟随教师节奏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大部分教师只关注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对于学生思政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以此使得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2 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异大

受到多种以上影响,许多中职院校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教学上存在较大差异。如硬件配置、软件更新等。再加之,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活动占比较少,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基础理论知识架构并不完善,因此他们进入到中职院校后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适应新环境。另外还有一部分中职院校未开设针对性的计算机专业,使得虽然一部分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但却缺少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时间接触课本教材知识,在进行电脑操作时往往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心态不利于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逐渐丧失探索求知欲望,最终在进入社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用人需求[1]。

2.3 师生均对工匠精神重视度不足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工匠精神需要教师和学生加大对其的重视。但现阶段,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和各个教学环节,没有体现工匠精神,或偶然提及但频率较低。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在课堂上的应用,也无法促进工匠精神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充分融合。

3.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策略

3.1 转变教育理念,关注信息技术教学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是确保工匠精神融入思政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主要基础,教师要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在中职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同时要积极探索和挖掘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一般情况下,教育的快速改革要始终围绕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同时适当填充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手段,推动课程改革和育人理念的转变。工匠精神则是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卓越学者和贡献者,让学生意识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对自身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而敢于继承和传承“工匠精神”。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应从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角度,科学分配各个教学细节,实现理实一体化,这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减少理论知识讲解在课堂上的占比,增加实践操作占比,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寻找实践灵感并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渐树立严谨探索、敢于发掘的思考精神。另外,教师还可适当利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方法,从根本上转变育人理念,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3.2 完善课程结构,推动理论实践相融合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将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渗入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但这种教学方法必须以实践作为切入点,才能充分显现出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育人价值。首先,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活动之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指导实践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以提升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在实践操作当中。另外,中职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融合方式,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可以确保学生充分掌握对自身有帮助有意义的计算机知识。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项目实践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加快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深入融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所学知识和相关技能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以此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形成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如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可增减实践性强、合作性强的综合项目,鼓励学生在讨论、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技能。教师要适当拓展教学范围,为学生介绍数字设计、网页开发、UI 设计等内容,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能以多学科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3.3 推动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形式

教材是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时性和科学性。另外,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情况,并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作为快速更新迭代的新兴技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也要对应创新。通过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微视频教学软件等,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分组合作、竞赛比拼、课堂辩论等方式丰富教学形式,实现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同时高效地应用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

结语:结合以上,“工匠精神”可以展现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而课程思政则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以此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月娥 . 思政元素融入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5,(02):35-37.

[2] 林华振 . 新时代中职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 [J]. 亚太教育 ,2024,(01):84-86.

[3] 蔡萍 .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 [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24(0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