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思维导图的策略探索

作者

李悦

河北省廊坊市第九小学 065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里,怎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要点。随着教育理念不断革新,多样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以独特方式展现知识结构与思维脉络,在教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把思维导图融入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能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将深入探究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融合思维导图的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与特征​

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提出,是放射性思维的可视化工具。它以一个中心主题为核心,借分支连接并拓展相关概念、想法和信息。其特征主要有:一是放射性鲜明,从中心主题向四周延伸出多个分支,类似大脑神经元连接方式,能直观呈现知识的层级关系与逻辑关联。二是可视化程度高,通过图形、色彩、线条等元素,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三是灵活性强,学生可依据自身理解和思维模式,自由构建和拓展思维导图,展现个性化思维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思维导图的价值​

(一)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思维导图独特的图形展示形式,色彩丰富、样式多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数学图形认识时,绘制一幅以 “图形世界” 为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图形以分支形式呈现,并配上相应彩色图片和简要描述,让学生在观赏和探究思维导图过程中,对数学图形产生强烈兴趣,主动投入学习。​

(二)利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低年级数学知识虽相对基础,但也需学生构建完整知识框架。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把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以一年级数学 “数的认识” 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 “数” 为中心主题,分支展开为 “1 - 10 的认识”“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 等内容,每个分支再进一步细化,如 “1 - 10 的认识” 分支下可分别列出每个数字的写法、读法、数量对应等。通过构建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能清晰看到数的认识相关知识全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进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构建思维导图需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这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意义重大。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要从众多数学信息中提取关键内容,确定主题和分支,思考各部分关系,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因思维导图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理解和想象,对思维导图进行个性化拓展和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寻多种解决办法,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用于课前预习,辅助学生构建框架​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预习。例如,学习 “认识钟表” 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家中钟表等方式,尝试绘制一幅关于 “钟表” 的思维导图。学生可将 “钟表” 作为中心主题,分支可包含 “钟表的组成部分”(如时针、分针、秒针)、“钟表的种类”(如挂钟、闹钟、手表等)、“如何看时间” 等内容。通过这种预习方式,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初步了解,构建起知识框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用于课中学习,唤醒学生学习思考​

课堂教学时,思维导图可作为有效教学工具,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讲解数学知识时,可逐步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教授二年级数学 “乘法口诀” 时,教师以 “乘法口诀” 为中心主题,先绘制出 “1 - 9 的乘法口诀” 分支,然后在每个分支下详细列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维导图,思考乘法口诀间的规律和联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及时将学生观点和问题补充到思维导图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唤醒学生学习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三)用于难点突破,发挥思维导图作用​

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存在一些难点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此时,思维导图能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学习 “认识人民币” 时,人民币的换算和使用是难点。教师可绘制一幅关于 “人民币” 的思维导图,以 “人民币” 为中心主题,分支包括 “人民币的面值”(如 1 元、5 元、10 元等)、“人民币的换算”(如 1 元 = 10 角,1 角 = 10 分)、“购物场景中的人民币使用” 等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整合复杂的人民币知识,帮助学生清晰理解人民币的相关概念和换算关系。同时,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案例,在思维导图上标注和分析,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人民币的使用方法,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四)用于课后复习,助力学生生发思维智慧​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让学生依据课堂学习内容和自身理解,重新绘制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学生需回顾所学知识,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学生还可在思维导图上添加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如易错点、解题方法、知识拓展等,进一步生发思维智慧。例如,学习完一单元数学知识后,学生可以单元主题为中心,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全面梳理单元内的各个知识点、重点题型、解题思路等。通过这种复习方式,学生能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结语​

将思维导图融入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具有显著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通过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难点突破和课后复习等环节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需求,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提升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海珊.思·导·合:基于“思维导图”可视化的单元复习课[J].小学教学参考,2024,(32):84-86.

[2]范书琦.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思维导图的策略探索[J].读写算,2024,(3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