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科学管理,守护母婴安康的全方位护理指南
李小平
成都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611730
一、引言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据统计,全球约有5%-10%的孕妇会受到妊娠期高血压的困扰。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全方位护理,对于保障母婴平安至关重要。
二、妊娠期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1. 定义 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于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尿蛋白阴性。少数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2. 分类
妊娠期高血压:血压升高,但无蛋白尿。
子痫前期:又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子痫前期血压轻度升高,可伴有轻度蛋白尿;重度子痫前期血压和蛋白尿进一步加重,可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
子痫:子痫前期孕妇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孕妇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进一步升高,或伴有蛋白尿。
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已诊断高血压。
三、妊娠期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 病因
免疫适应不良:母体对胎儿抗原的免疫适应不良,导致胎盘血管重铸障碍。
胎盘缺血缺氧: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胎盘灌注减少。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失衡。
遗传因素:孕妇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其发病风险增加。
营养缺乏:如钙、镁、锌等缺乏。
2.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损伤及局部缺血。小血管痉挛可导致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内皮损伤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蛋白尿、水肿等;局部缺血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子痫等严重并发症。
四、妊娠期高血压对母婴的影响
1. 对孕妇的影响
脑血管意外:子痫抽搐可导致孕妇昏迷、脑出血等。
心力衰竭:心脏后负荷增加,可引起心力衰竭。
肝肾功能损害: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肾衰竭等。
胎盘早剥: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孕妇大出血、胎儿窘迫等。
产后出血:由于子宫肌层水肿、收缩乏力等,易发生产后出血。
2. 对胎儿的影响
胎儿生长受限:胎盘灌注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胎儿窘迫:胎儿缺氧,可出现胎动减少、胎心异常等。
早产: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早产。
死胎:胎盘功能严重受损,可导致死胎。
五、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
1.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孕妇孕前血压情况、家族高血压病史、本次妊娠经过等。
2. 血压测量 规范测量血压,一般测量右上臂血压,测量前休息5-10分钟,取坐位或卧位。血压≥140/90mmHg应多次测量核实。
3. 尿液检查 检测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为异常;随机尿蛋白定性(+)为异常。
4. 其他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超声检查等,了解孕妇身体状况及胎儿发育情况。
六、妊娠期高血压的管理与护理
1. 一般管理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胎盘灌注。
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补充维生素、铁、钙等营养素。减少盐的摄入,但不必严格限制。
心理护理:孕妇及家属往往对疾病存在恐惧、焦虑等情绪,应给予心理支持,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其信心。
2. 病情监测
血压监测:定期测量血压,每天至少测量2次,做好记录。
尿蛋白监测:每周复查尿蛋白定量或定性。
体重监测:每周测量体重,了解有无水肿加重。
症状监测:观察孕妇有无头痛、眼花、胸闷、腹痛等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治疗护理
降压治疗:当血压≥160/110mmHg时,应给予降压治疗,常用药物有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甲基多巴等。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解痉治疗:对于子痫前期患者,常用硫酸镁解痉。护理时要注意观察硫酸镁的毒性反应,如膝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抑制、尿量减少等。
镇静治疗: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如地西泮等,保证孕妇充足的睡眠。
适时终止妊娠:对于病情严重、治疗效果不佳或孕周已达34周及以上的患者,应适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根据孕妇及胎儿情况选择,如剖宫产或阴道分娩。
七、子痫的护理
1. 子痫发作时的护理
立即将患者置于安静、光线较暗的房间,避免声光刺激。
专人护理,加床档,防止坠床。
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防止窒息。
记录抽搐发作的时间、频率、程度等。
2. 子痫发作后的护理
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
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脑出血、肺水肿、胎盘早剥等。
给予心理支持,缓解孕妇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八、产后护理
1. 生命体征监测 产后24小时内仍需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警惕产后子痫的发生。
2. 子宫复旧及恶露观察 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及恶露的量、颜色、气味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 饮食与活动 产后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防止血栓形成。饮食上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4. 心理护理 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产后恢复期。
九、出院指导
1. 休息与活动 产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应适当活动。
2. 饮食 继续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3. 血压监测 出院后定期测量血压,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4. 复诊 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诊,了解身体恢复情况及有无远期并发症。
5. 避孕 告知产妇产后避孕的重要性,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避孕方法。
十、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母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妊娠期高血压的认识,规范诊断和治疗,做好孕期及产后的护理工作,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孕妇自身也应重视孕期保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共同守护母婴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