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以赛促学模式

作者

赵子辰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以赛促学模式 赵子辰 河北省廊坊市第九小学 065000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体系里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成长意义非凡。当下教育环境中,探寻高效教学模式成为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赛促学模式将体育竞赛融入日常教学,借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运动技能,培养多种能力,备受关注。但实际运用时,该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深入剖析小学体育教学里的以赛促学模式,探讨其价值、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以赛促学模式;教学策略​

一、以赛促学模式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 契合体育学科特性​

体育学科自带竞技性与对抗性。以赛促学模式将体育竞赛引入教学,充分彰显这一特性。比赛中,学生通过亲身的身体对抗和技能较量,能更透彻地理解、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像篮球比赛,学生能亲身体验运球、传球、投篮等动作在实际对抗里的运用,比单纯课堂讲解、练习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篮球技巧,契合体育学科重实践、体验的教学要求。​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普遍好奇心强、竞争意识浓。以赛促学模式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设置趣味体育比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比赛形式与氛围让学生领略体育魅力,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比如举办跳绳比赛,学生为取得好成绩,会主动练习跳绳技巧,积极投身体育学习,提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以赛促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运动技能,还能助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全面发展。身体层面,比赛可增强学生体质,提升身体协调性、灵活性与耐力等。心理层面,面对比赛竞争与挑战,学生需克服紧张、恐惧等情绪,培养坚韧意志与良好心理素质。同时,比赛过程中,学生能学会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增强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

(四)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比赛常需学生与队友协作、与对手公平竞争。以赛促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比赛,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与竞争意识。例如足球比赛,球员间需紧密配合,相互传球、跑位,共同完成攻防任务。这种团队协作过程,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明白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身作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日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 以赛促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比赛组织难度较高​

小学体育教学推行以赛促学模式,比赛组织工作困难重重。首先,确定合适比赛项目与规则,需兼顾学生年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水平等因素,对教师专业能力与经验要求颇高。其次,比赛场地、器材准备及人员安排等方面,也需精心策划。比如举办田径运动会,要准备不同田径场地、器材,还要安排裁判、工作人员等,组织过程繁杂。此外,合理安排比赛时间,避免与正常教学秩序冲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学生个体差异考量不足​

小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个体差异显著。但以赛促学模式实践中,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比赛项目设置与分组时,可能致使部分学生因自身条件限制,比赛成绩不佳,打击其自信心与参与积极性。比如短跑比赛,身体素质好、运动天赋高的学生易获胜,而身体素质相对弱的学生可能因多次失败对比赛产生抵触情绪。​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小学体育以赛促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很多时候,评价主要以比赛成绩为标准,忽视学生比赛中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团队协作表现等。这种单一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发展。例如,有学生比赛成绩欠佳,但训练、比赛中付出诸多努力,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却因评价体系不完善,其表现无法得到充分认可与肯定。​

(四)教师指导能力有待提升​

以赛促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强指导能力。教师不仅要熟知各类体育比赛规则与技巧,还得能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然而,部分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存在欠缺,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例如篮球比赛中,教师无法精准指出学生技术动作、战术配合方面的问题,也难以及时给出有效改进建议,影响学生比赛表现与学习效果。​

三、改进小学体育以赛促学模式的策略​

(一) 优化比赛组织​

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水平,合理挑选比赛项目、制定比赛规则。低年级学生可选择亲子接力赛、趣味投篮等简单、趣味性强的项目,规则也应简易易懂。比赛组织过程中,要做好场地、器材准备,合理安排比赛时间与人员。可提前制定详尽比赛计划,涵盖比赛流程、分组情况、裁判安排等,保障比赛顺利开展。同时,重视比赛安全性,严格检查比赛场地与器材,为学生营造安全比赛环境。​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比赛项目设置与分组时力求公平合理。可采用分层教学法,按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分层,为各层次学生设置相应难度比赛项目。比如长跑比赛,依学生耐力水平分组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能力,体验成功喜悦。此外,鼓励学生按兴趣爱好选择比赛项目,提高参与积极性。​

(三)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生比赛多方面表现。除比赛成绩外,关注学生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团队协作能力、体育精神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依据学生比赛表现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发展,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 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学校应强化对体育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水平。教师自身也要持续学习、研究,熟知各类体育比赛规则与技巧,掌握先进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运动技能、心理状态等方面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例如足球训练,教师依学生特点,指导改进技术动作、提升战术意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克服比赛紧张情绪。​

四、结论​

以赛促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价值凸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但实践中,该模式面临比赛组织难度大、学生个体差异考量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指导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通过实施优化比赛组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指导能力等策略,可有效改进以赛促学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为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未来小学体育教学中,以赛促学模式有望得到更广泛应用与完善,为培育身体素质佳、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冬亮.小学体育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探究[J].读写算,2020,(07):186.

[2]张振权,汤郑琴,叶丽静.以赛促学以学促效——比赛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有效学习实践探索[J].体育教学,2017,37(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