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壮锦的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
梁利平 罗晓玲 胡宝月 崔丹阳 包广巧
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6
摘要:作为壮族农耕文明的活态基因库,壮锦以经纬为笔、纹样为书,见证了壮族人民历史悠久的生活,铭刻着“那文化”稻作文明的集体记忆。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广西壮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激活乡村文化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本文聚焦这一国家级非遗的现代化转变路径,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传统壮锦产业生产效率低下、市场认知断层等核心痛点。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构建三维创新模型—产品创新维度、技术提升维度、产业融合维度,同时提出“文化赋能+数字驱动+社会参与”为核心的区块链式发展路径,为民族地区非遗产业化提供“绿色传承、创新增值、人才回哺”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关键词:非遗活态传承;跨产业增值;数字驱动;文化基因解码
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保护在价值逻辑上存在深层耦合:一方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与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高度契合;另一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的“社会参与”,恰与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形成共振。壮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知识智力资源体系中的璀璨明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的沉淀与传承,其形成与发展深深扎根于壮族人民的历史进程、艺术形态与民族历史演进、生产生活方式及风俗文化传统形成了深度互文关系,集传统性、地域性 、群体性、民族性等特征于一体,代表着壮族智慧与精神[1]。在新时代背景下,壮锦的传承与保护已然成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与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简而言之,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财富,更要在精神财富上有一定的追求。通过推动壮锦的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力,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还能吸引高质量人才回乡建设家乡,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桥梁。
一、广西壮锦技艺概述
(一)历史渊源
1.起源于汉代:据《广东新语》转引记载,当时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纤维,织制出葛布,罗布作为衣料,这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后有考古工作者在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织锦残片印证了早期壮族先民已拥有了纺织技艺。
2.发展成熟于唐宋: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提到: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宫廷贡品。到了宋代,壮族手工纺织业更为发达,“白质方纹,佳丽厚重”标志早期壮锦风格的初步成型。
3.鼎盛于明清:明代,随着壮锦的流行和工艺的不断精湛,织有万字菊花、万字菱文及龙凤纹图案的壮锦成为皇室贡品[2]。到了清末,壮锦技艺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所掌握,以至于出现了“家家有织锦机器、人人会织锦”的场景,且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4.衰落于清末:清末,广西涌现出了大批西方国家的纺织业工人,他们更为熟练的机器化生产,使得广西的壮锦手工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壮锦,历经明清鼎盛后,在机械化生产和外来文化冲击下面临市场萎缩和技术失传的双重困境。
5.振兴于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组织120位老艺人复原72种传统纹样,并于2006年将壮锦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进行考察调研,并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了解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二、广西壮锦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一)田野调查数据(表1)
(二)发展瓶颈分析
1.生产技术:传统竹笼机生产效率较慢,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2.创新理念:产品工艺设计创意不足,缺乏创新性设计思维。
3.后继乏人:年轻人对这一传统技艺认知度不足,且受“传男不传女”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技艺传播受阻。
4.传承人老龄化:现存36位省级以上传承人中,70岁以上的占比82%。
5.产品质量:机器生产导致产品质感下降,且暂无统一的质量分级标准。
6.其他:化学染料替代原有的染色,导致产品色彩存在严重色差。
三、壮锦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潜能
(一)政策扶持
1.国家战略对接:2021年《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明确“非遗工坊”建设要求:对于传承困难。在现代生活中缺少应用场景的项目,建立急需保护项目名单 、鼓励传承实践、实施动态跟踪,帮助其拓展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对于传承情况好、市场空间大的项目,建立传统工艺优秀实践项目名单,支持开展宣传,品牌推广、技术提升,鼓励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培育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3]。
2.广西实践路径:“壮美广西·乡村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5)提出将壮锦列为重点培育的“桂字号”文化品牌。
(二)壮锦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体现
1.经济价值:带动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渠道,促进经济增长,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文化体现:壮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蕴含着壮族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是维系壮族人民文明记忆的纽带。
3.生态价值:壮锦的染料主要是利用当地植物,例如红色用苏木、胭脂花等,蓝色用蓝靛等植物进行染色,一方面减少了化学染料造成的色差;另一方面推动生态种植产业链的发展。
4.人才价值: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培养掌握传统壮锦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的人才提供可能,从而吸引应届大学生回乡就业,为推广家乡文化做贡献的同时吸引大学生传承与推广壮锦技艺。
四、壮锦活态传承路径:三维协同的产业生态重构
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taw Malinowski)在《文化论》中提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文化现象均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功能,从器物的三重功能层次出发深入挖掘理论对壮锦创新路径的指导意义。壮锦手艺人李村灵在面对人民时报记者采访时就提出“决不能让壮锦只出现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要穿上身、用起来,走进生活里。”(2024.12.1中工网),而活态传承有别于静态传承,它强调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强调在传承中发展,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增强非遗的生命力与活力[4]。老树生了新的枝丫,湖面跃出了一条小鱼苗,缺失的零件终于回到它原本的机器上重新转动,让壮锦技艺永续流传,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恒久绽放东方织造的艺术光华。
(一)文化基因激活工程
1.建立纹样基因库。在收录72类传统纹样的同时,引入数字技术辅助设计,利用AI驱动生成新的纹样,提升创新效率,技术的嫁接而非取代手工,手工是壮锦的唯一的卖点。此外,政府要整治不良劣质产品的销售,保护壮锦的口碑。
2.符号再生策略。与苏州缂丝坚守高端定制不同,壮锦选择‘降维供给’(刘东,2021)。壮锦的手工制作非常讲究,这也是壮锦最大的卖点,可以以手提包,抱枕,绣球,壮锦钱包、钥匙链、pp夹等小件商品融入现代化设计元素,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从而激活壮锦市场的活力。同时,将艺术、文化融入商业,进行主题化的设计,如广西南宁万达茂以壮锦为设计灵感,为万达茂披上了由壮锦织就的华美外衣。在商业项目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现代建筑与壮锦原生态韵味的结合,不仅焕发了壮锦的生命力,促进壮锦从生活家居用品向艺术衍生品的转变。
3.材料创新。传统的壮锦材料原色棉纱和染色丝绒在抗皱性、染色牢度、起球问题和缩水率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针对以上缺点,鼓励壮锦制作者积极进行材料的创新,寻找可以替代原色棉纱和染色丝绒的材料;此外也可以根据壮锦应用场景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材料,例如在高端服饰方面可以选择改性蚕丝/天丝混纺纱作为平替材料。不同混纺比和细度的纱线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改性蚕丝主要分布在纱线的表面,能够提供更多的蚕丝与人体皮肤的接触,利于壮锦进军高端服饰领域,提升壮锦产品的品质与适用性[5]。
(二)产业生态系统重构
1.文旅融合。研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探究知识。打造“壮锦织造技艺体验路线”,让研学旅行者参观壮锦织锦工坊,亲身感受并参与到织锦的过程,了解织锦的技艺。同时邀请专业的织锦老师或手艺人为参与者进行讲解与示范,在体验的同时深入了解其生产工艺和文化意义。除了进行实地考察,还可以通过举办壮锦文化艺术节、壮锦文化研讨会和讲座等,邀请谭湘光老师进一步拓展壮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文化意义等,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讨壮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未来展望。将壮锦与研学进行深度融合,是非遗技艺传承方式的创新,为壮锦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6]。
2.社区企业孵化模式。壮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项手工业产业,在不同地区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壮锦工艺品,并且同一类型的工艺品在不同的生产地所呈现出来的风格,造型也都不一样。但是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壮锦的销售零散,规模较小,散商散户很多,未形成系统,市场之间的行业标准也不尽相同。民生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出社区企业孵化的设想,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架构,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壮锦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制定《壮锦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应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扫码可查壮锦溯源信息。
3.跨界输出。通过跨界联名可以带来新的产品形态和功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例如,在2024年7月份,壮锦通过与热门游戏《光与夜之恋》中的齐司礼联名,推出带有壮锦纹样以及绣球元素的游戏限定灵犀,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从而提高壮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此外,在今年广西壮锦还与祁煜(热门游戏《恋与深空》人物)0306生贺企划进行跨界合作,推出独家定制壮锦银镯,当古老的非遗技艺,叠加游戏剧情中祁煜的主要元素,体现了当代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尝试。跨界联名不仅能够为壮锦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关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反哺壮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4.教育融合。古有言: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告诉我们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教育方面鼓励壮锦文化进入校园,利用数字建模“非遗玩具”将非遗技艺融入儿童教育产品,而“以非遗之美浸润童心”则通过美育课程实现非遗传承形成“文化+教育”的赋能模式;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课程,培养孩子们对壮锦的情感。此外 在高校教育层面可以仿制广西北流推行“双导师带徒”的协同培养机制(2024.12.26中国新闻网),充分发挥校内专业老师+国家级传承人,帮助学员技能水平的提高,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
(三)数字技术赋能路径
1.生产智能化。传统的织锦机需要依赖大量人工操作,投入大量人力,织锦的过程复杂且耗时,生产效率低下,且难以实现高精度复杂的图案编织。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宋和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提花纺织效率的难题,相继开发SHJ-H系列高速提花机、SLXP凸轮提花机、SEJ-D系列高精密绞纵提花机等(2025.02.27 搜狐网),因此我们设想,在保留手工核心技艺的同时引入电子提花装置,不断提升生产效率,编织高精密的图案。
2.传播销售数字化。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涌现打破了文化传播的空间限制,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壮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开设“广西壮锦文化”官方抖音、小红书等海内外自媒体账号,和广西博物馆以及各地文旅账号进行视频共创,制作壮锦宣传短片,掌握流量密码,构建“短视频+直播+电商”矩阵,从点到线到面,进一步扩大壮锦的影响力范围;与此同时,在严控质量的同时,开设线上网络店铺,拓宽销售渠道。
3.探索元宇宙应用。用3D扫描与建模技术,在虚拟空间复原壮族传统圩镇场景,用户穿戴好动捕服后以虚拟化身打破次元壁,在元宇宙空间试穿壮锦数字服饰,沉浸式感受“赶圩”交易。
4.NFT化。将经典壮锦纹样转化为限量数字藏品(NFT),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唯一性与版权归属。例如,推出“壮锦纹样盲盒”,用户可通过合成不同纹样解锁隐藏款数字艺术品,收益部分反哺传承人基金。
5.防伪智能化。在每件壮锦产品配备唯一的NFC芯片,消费者可以通过验证真伪,提升品牌信任度。此外,结合区块链技术 NFC标签中的数据绑定不可篡改的且唯一性的哈希值,进一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数据的云端储存,避免物理标签被复制的风险。
五、结语
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滋养。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壮锦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持续发酵,因此,有必要关注它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新媒体时代促使壮锦得以多渠道传播,让壮锦在新时代以更加先进、丰富的形式呈现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壮锦的纹样和图案不再仅仅停留在单一图片的模式;此外,元宇宙和动捕让壮锦变得更加生动,互动感更强,以更趣味的形式让人们接受传统民族艺术之美;当NFC芯片与传统壮锦相遇,物理世界的经纬交织与数字世界的比特流动产生共振,让我们在更为广阔的时空维度里,一起探寻壮锦之美。千年经纬,锦绣未央。壮锦以丝线为笔、岁月为筏,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着壮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史诗。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吹响,这项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交汇,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从“非遗保护”到“文化赋能”中获取新生,这种重生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这匹壮乡瑰宝,在人类文明的织机上永续地穿梭其间,以其绚丽的图式,向中国乃至全世界讲述东方劳动人民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对象[J].中国法学,2010(1):50-62.
[2]李萌.生产性保护视域下的国家级“非遗”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07):79-84.
[3]赖洁云,徐海婷,向思敏.研学旅行背景下广西文创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广西壮锦为例[J].市场周刊,2024,v.37(19):100-103.
[4]刘古月.广西壮锦非遗文化品牌建设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06):38-40.
[5]张霆,沈华,胡立霞,徐广标.改性蚕丝/天丝混纺纱线结构与性能评价[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25,42(01):1-5+25.
[6]张程,田武月.壮锦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路径[J].上海服饰,2023,No.305(08):31-33.
作者简历:梁利平(2001.10-),女,汉族,广西宾阳县人,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