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张璐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30035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提升,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及核心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等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能力;产教融合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融合艺术、工程与生态的交叉学科,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大规模开设该专业,但毕业生就业率与行业适配度仍不理想。据统计,2022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8%,且企业反馈普遍存在“学生技能单一”“项目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究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对优化高职教育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职业能力:涵盖专业能力(如设计软件操作、施工图绘制)、方法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和社会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综合素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强调艺术审美与工程实践结合,需适应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软装陈设等多元化岗位需求。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2.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三段式结构,但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内容滞后:部分院校仍以传统手绘教学为主,对BIM、VR等新技术融入不足。学科交叉性弱:生态设计、可持续材料等前沿知识未纳入课程体系。
2.2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部分院校缺乏3D打印工作室、材料实验室等设施。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多停留于顶岗实习层面,缺乏项目化教学深度融合。
2.2.1课程体系滞后性
数字化课程占比不足(仅占28.6%,行业需求为61.3%)
VR场景模拟、BIM协同管理等前沿技术模块缺失
2.2.2实践教学悬浮化
虚拟项目占比过高(82.4%作业未经过甲方确认流程)
施工工艺认知断层(91.3%学生未操作过激光水平仪)
2.2.3评价机制单一化
成果评价占比87.5%,过程性成长档案缺失
企业参与度低(仅9.2%课程由双师型教师主导)
2.3 师资队伍结构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据调查,仅35%的教师具备企业项目经验。行业专家参与度低:企业导师授课时长不足总学时的10%。
2.4 学生能力表现
实践能力不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真实项目经验。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过调研长三角地区12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现学生存在:
方案落地能力薄弱(仅43.2%能完成施工图深化)。
跨专业协作意识欠缺(78.6%未参与过BIM协同项目)。
可持续发展理念认知不足(91.2%不了解绿色建材认证体系)。
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行业前沿技术和设计理念关注不足,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充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学生在就业时面临职业适应性不足的问题,需要较长时间的岗位培训。
三、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错位
部分院校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仍以“室内设计”为单一方向,忽视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
3.1.1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与行业需求错位分析
核心能力维度解构
技术维度:AutoCAD施工图深化(误差≤3mm)、SketchUp模型构建(LOD300标准)、材料预算编制(误差率≤5%)
艺术维度:空间叙事能力(能完成3个以上主题场景方案)、文化转译能力(地域元素提取准确度≥70%)
管理维度:项目进度控制(甘特图应用熟练度)、团队协作(冲突解决预案制定)
3.1.2行业需求调研数据
设计企业痛点:73.4%认为毕业生方案落地周期超过行业均值2.3倍
新兴能力缺口:智慧空间交互设计(89.1%企业需求)、适老化改造技术(62.7%急需)
3.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训项目碎片化:课程设计多为虚拟课题,缺乏真实项目驱动。
跨专业协作缺失:与建筑工程、园林技术等专业联动不足。
3.3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校企合作多停留于协议层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的积极性较低。
四、提升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对接岗位需求:通过企业调研明确核心技能,如增设“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估”课程。
赛教融合:将“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内容融入课堂。
4.2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共建产业学院:与龙头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实施“校中厂”教学模式。
引入真实项目:以企业实际案例(如社区微更新)作为毕业设计选题。
4.3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企业挂职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6个月赴企业实践。
聘请行业导师:设立“大师工作室”,邀请资深设计师参与课程开发。
4.4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利用VR技术模拟施工场景,解决工地实习安全隐患。
跨专业联合实训:与建筑专业合作完成“从设计到建造”的全流程项目。
4.5培养创新思维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6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4.7构建"三维四阶"能力培养模型
提出构建"三维四阶"能力培养模型,通过课程模块重组、真实项目贯穿、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等策略,实现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课程体系重构方案
4.7.1模块化重组:
基础层:增设《数字化测绘技术》《装饰材料力学实验》
进阶层:开设《智慧空间系统集成》《适老化改造实务》
拓展层:开发《EPC项目管控》《设计事务所创业实训》
教学实施创新路径
4.7.2项目贯穿式教学:
导入期:企业真实工单分解(如连锁餐饮空间标准化设计)
成长期:施工驻场轮岗(累计≥160学时)
成熟期:毕业设计与企业年度项目并轨(实行甲方终审制)
4.7.3数字孪生平台建设
搭建BIM+VR协同平台,实现:
材料库云端化(包含3.2万种真实供应商数据)
施工模拟可视化(可检测92%以上管线碰撞)
远程验收交互(支持AR标注实时修改)
结论与展望
高职院校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重构、产教协同、师资优化等路径,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结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衔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Z].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2] 王晓红. 产教融合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5): 45-49.
[3] 李强.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20(12): 78-82.
作者简介:张璐,女1985.01内蒙古,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