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郑朝琴
莆田市荔城区东洋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导向教学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探讨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其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具体实践方法与应用成效,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一、引言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有趣的问题充满探索欲望。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其三条边长度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特定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 这种贴近生活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对勾股定理的探索中。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其三条边长度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特定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 该问题贴近生活且具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勾股定理。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推理、归纳等多种思维方法。问题导向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思维训练的机会。以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问题:“在购买文具的过程中,已知某种笔每支 2 元,购买笔的总价与购买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若购买数量发生变化,总价如何变化?”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在购买文具的过程中,已知某种笔每支 2 元,购买笔的总价与购买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若购买数量发生变化,总价如何变化?”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锻炼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
(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需要自主查阅资料、思考分析、尝试解决。这一过程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时,教师给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判定三角形全等需要哪些条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测量、比较,尝试总结出判定定理,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合理问题情境
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某班组织郊游活动,需要租车。已知 45 座客车每天租金 250 元,60 座客车每天租金 300 元,该班共有师生 300 人,怎样租车最省钱?” 通过这样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例如讲解圆的切线性质时,教师展示汽车转弯图片并提问:“汽车转弯时的行驶轨迹与圆有关,那么在切点处,车轮与地面的接触情况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与圆的切线有怎样的联系?” 通过悬疑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知识。
(二)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链
由浅入深: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以 “相似三角形” 的教学为例,首先提问:“观察教室里的窗户,你能发现哪些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似图形的概念;接着问:“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促使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知识关联:设计的问题链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初中代数知识时,可设计问题链:“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有什么关系?从函数图像的角度如何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又有怎样的联系?”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将方程与函数知识进行整合,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消除学生的顾虑。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经常说:“对于这个知识点,大家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值得我们一起探讨。”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是被鼓励和重视的。
例如讲解数学例题后,教师问学生:“在这个解题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知识点?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如果改变题目中的条件,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引导学生掌握提问角度和方法,逐渐养成自主提问的习惯。
四、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成效
(一)学生学习成绩提高
通过实施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某初中在部分班级开展问题导向教学实验,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实验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对照班级高出 8 分,优秀率提高了 15%。这表明问题导向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成绩。
(二)学生学习态度转变
在问题导向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积极转变。学生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积极讨论,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激发。例如,在一次数学课堂讨论中,关于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讨论持续了 20 多分钟,学生们各抒己见,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分析学生在数学作业和测试中的表现发现,实验班级学生在解决综合性数学问题时,思路更加清晰,方法更加灵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一道关于几何图形与函数结合的综合性题目中,实验班级学生的正确率比对照班级高出 20%。
五、结论
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创设合理问题情境、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链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等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成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问题导向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充分发挥问题导向教学的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本昌。初中数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J]. 数学教学通讯,2022 (15): 32 - 34.
[2] 郑加超。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 (21): 25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