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教学法在幼儿园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李婷婷

甘肃省和政县陈家集村幼儿园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比如很多幼儿园教师常用故事讲述、幼儿聆听的学习方式,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严重限制幼儿自身思维,难以展现幼儿课堂主体地位,不再适用于幼儿自身成长发展需要。情境教学模式的出现能够将学习的权利重新归还于幼儿,使幼儿在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自然情境的氛围中探索更多的知识,并基于幼儿自身情感基础开展教育指导,基于幼儿自身思维发展特点突破教育困境,增强幼儿的自主学习热情。

一、创设问题情境,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受限于自身年龄和生活经验,对于很多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在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中,幼儿园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课堂上利用提问的方式构建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强化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以此增强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孩子进行数数学习时,教师应当基于新课程改革工作要求,在幼儿园工作中不断展现孩子的主体地位,并基于幼儿实际学习能力、兴趣喜好、认知水平的特点,将幼儿进行小组划分,并引导幼儿根据自身实际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化知识探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入的方式构建情境:“大家根据我手上的图片,说一说你们看到了几只小动物?”“相同种类的小动物又有几只呢?大家能否帮老师数一数?”基于这种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大脑思维,同时幼儿在小组中的互动交流,也能够更好的展现其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幼儿在自主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幼儿真实生活

基于学前教育工作而言,引入一些与幼儿生活有关的元素,能够有效增强孩子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生活、生活的认知,以此健全幼儿的思维和品质,提高幼儿在今后步入社会中的能力。为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以实际教育内容为基础,构建与幼儿实际生活的桥梁,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幼儿对自身生活和整个社会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过马路”的实践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理论知识的指导,引导幼儿走出教室,来到室外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根据交通法规,指导幼儿模拟行人或车辆过马路时的情景,并以此实际比赛活动,固定相应的人数为“车辆”和“行人”,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马路。基于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不仅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更能点燃孩子对生活的探索热爱,并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整体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三、创设游戏情境,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从本质上来说,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性的活动,能够增强幼儿对各类事物的认知,强化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为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育工作中引用有价值的教材内容,以此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构建游戏化教学情境,使幼儿能够基于自身角色定位进行问题思考,从而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强化幼儿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师带领幼儿开展《幼儿园的一天》绘本阅读时,教师应当切实展现孩子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幼儿自身兴趣喜好需求,引导幼儿在绘本教材中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如粉色的火烈鸟、慢吞吞的蜗牛、背书包的骆驼等,带领幼儿在课堂中开展角色表演活动,完成绘本中的故事内容,以此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热情,提高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创设自然情境,增强幼儿综合素养

通过宣传自然教育理念,构建自然情境,能够切实增强幼儿家长及孩子对自然的关注程度,并为幼儿拓宽学习空间,使其亲近大自然,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举措增强自然情境构建力度,使幼儿家长能够及时意识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拓展宣传渠道,系统化地介绍自然情境构建理念、方式及价值。宣传内容需要包含自然情境构建对于幼儿自身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社会能力及身体技能的积极性价值,使幼儿家长能够意识到自然教育不仅可以传播很多的知识,同时更能帮助幼儿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还应当积极开展以自然为主题的亲子活动,使幼儿家长和孩子一起融入大自然,切实感知自然情境的教育价值。

五、创设互动情境,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教师与孩子、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对于提高幼儿自身综合能力而言十分重要,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互动情境进行引导,使幼儿在这一情境中不断进行交流和思考,以此提高教育工作效果。针对师幼间的沟通交流而言,教师需要切实展现自身对幼儿自主学习、思维发展、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推动性作用,实现幼儿的综合全面成长。在互动情境构建工作中,教师和幼儿双方均十分重要,科学有效的互动情境构建能够切实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比如,在带领幼儿认识常见植物时,教师不应仅仅为幼儿展示图片内容,这样会导致幼儿处在被动的局面中,由教师灌输知识,导致课堂互动性下降。教师可以设计小游戏的方式,由教师进行语言上的描述,幼儿则根据教师的描述进行绘画,最终推测植物种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简要而言,学前阶段正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获取信息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自身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推动性作用。为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如游戏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类情境等,充分展现情境教学优势,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园地,帮助幼儿快速步入到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意识,实现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萍 . 创设幼儿园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 [J]. 成才之路 ,2021(18):86-87.

[2] 郭丽贤 .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J]. 科普童话·原创 ,202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