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校园活动的初中德育实践路径与效果评估

作者

谢小菊

廉江市良垌中学,524431

摘要:初中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当前部分初中德育存在内容空洞化、形式单一化、与学生生活脱节等问题,导致德育实效性不足。校园活动作为贴近初中学生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的载体,在德育实践中具有独特价值。本文聚焦初中德育具体教学管理,从实践意义出发,提出以学校德育部门为核心构建“主题化”活动体系、以学科教师与班主任为主体创设“生活化”活动场景、以学生组织为主导搭建“自主型”活动机制、以德育评估小组为依托完善“过程性”评估闭环的四大实践路径,并明确效果评估的核心指向,旨在为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初中德育;校园活动;实践路径;过程性评估;教学管理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德育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前部分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以理论灌输为主、活动设计脱离学生实际、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道德规范,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将抽象的道德理念与自身生活结合;校园活动多为“走过场”,缺乏明确德育目标,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校园活动作为初中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特点,能将抽象德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行为,契合初中学生“在做中学”的认知规律。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德育教学管理实际,探索基于校园活动的德育实践路径与效果评估方式,破解德育现实困境。

二、基于校园活动的初中德育实践意义

从初中德育教学管理实际来看,将校园活动作为德育载体,意义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破解德育“空洞化”难题。初中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抽象道德理论接受度低,校园活动通过具象场景与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道德内涵,如“班级文明岗”活动让学生在监督班级纪律、卫生中理解“责任”,比理论讲解更具说服力。其二,衔接德育与校园管理,强化德育“融入性”。校园活动是校园管理的重要内容,将德育目标融入活动设计,如“校园环保活动”既落实环境管理要求,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公共道德,实现德育与校园管理协同推进。其三,链接家校社资源,拓展德育“辐射面”。部分校园活动可延伸至家庭与社区,如“家庭感恩行动”“社区公益服务”,整合三方德育力量,形成合力,避免德育局限于校园,提升全面性与持续性。

三、基于校园活动的初中德育实践路径

(一)构建“主题化”活动体系,靶向锚定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部门作为校园活动统筹主体,应围绕初中德育核心目标(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品德修养、责任担当),构建“主题化”校园活动体系,避免活动碎片化。德育部门需结合学期德育计划,按“月度主题+专项活动”模式设计活动——如9月围绕“家国情怀”设定“红色教育月”,开展“红色故事展演”“国庆主题板报设计”“革命先烈事迹宣讲”等活动;3月围绕“责任担当”设定“志愿服务月”,组织“校园图书整理”“社区敬老服务”“交通秩序引导”等活动。在活动设计中,德育部门需明确每个活动的德育目标,如“红色故事展演”旨在让学生通过编排、表演,深化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激发家国情怀;同时,需结合初中学生兴趣特点,采用情景剧、辩论赛、实践体验等形式,避免活动形式单一。

(二)创设“生活化”活动场景,转化德育认知成果

学科教师与班主任作为校园活动实施的核心主体,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活动场景,推动德育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在班级层面,班主任可设计“班级微活动”,如“每日善行记录”——让学生记录当天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等小事,每周开展“善行分享会”,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身边的道德行为;“班级事务自主管理”——让学生轮流担任纪律委员、卫生委员,在管理中培养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在学科融合层面,语文教师可组织“经典德育故事改编”活动,让学生将《论语》《弟子规》中的道德理念改编为校园情景剧,在表演中理解传统美德;生物教师可结合“生态保护”知识点,开展“校园植物认养”活动,让学生通过浇水、施肥,培养爱护自然的品德。

(三)搭建“自主型”活动机制,激发德育内生动力

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活动的参与主体,应在教师指导下搭建“自主型”活动机制,让学生主导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发德育内生动力。学校德育部门与班主任需转变角色,从“主导者”变为“指导者”,给予学生组织充分的自主权。例如,学生会可牵头组织“校园德育文化节”,从主题确定、活动策划到现场执行,均由学生负责——学生通过调研确定“网络诚信”“校园文明”等主题,设计“德育辩论赛”“文明校园海报设计大赛”“诚信故事演讲”等活动;在活动实施中,学生自主安排场地、邀请评委、组织观众,教师仅在活动流程、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指导。班级委员会可组织“班级公益小组”,自主联系社区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制定服务方案,如定期为养老院老人表演节目、为福利院儿童捐赠书籍。

(四)完善“过程性”评估闭环,保障德育效果落地

学校德育评估小组作为校园活动效果评估的主体,需突破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估模式,完善“过程性”评估闭环,确保德育效果落地。德育评估小组应设计“校园活动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方案设计(如学生参与“红色研学活动”时撰写的研学计划)、参与过程(活动照片、视频、考勤记录)、反思成果(活动日志、感悟文章)、多元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评估内容需涵盖三方面:一是德育认知,通过活动反思、访谈了解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程度,如参与“法治宣传周”活动后,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认知是否深化;二是道德行为,通过观察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的行为表现,结合班主任、家长反馈,判断学生是否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如参与“环保活动”后,学生是否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三是情感态度,通过问卷调查、活动参与积极性记录,了解学生对道德主题的情感认同,如参与“敬老服务”后,学生是否形成对老年人的尊重之情。

四、结语

在初中德育教学管理中,校园活动并非简单的“德育补充形式”,而是落实德育目标、提升德育实效性的核心载体。本文提出的实践路径既聚焦初中德育具体管理环节,又突出“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能有效破解当前德育脱离实际、学生被动参与的困境。未来,基于校园活动的初中德育实践还需结合数字化时代特点,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活动形式,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初中阶段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朱亮. 初中德育中“五育”并举落实策略探究 [J]. 亚太教育, 2022, (13): 71-73.

[2]陈永兵. 初中情感德育实践探索二十年 [J]. 江苏教育研究, 2022, (13): 19-23.

[3]刘玉红. 现代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 [J]. 华夏教师, 2019, (32):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