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劳动技能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的研究
陈然
重庆市松树桥中学校 40114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年)指出 :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 长期以来, 我们重分数轻劳动,重体质轻意识等,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具划时代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 大数据为特征的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在智能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必须具有技能意识。可见,我 们的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必须培养中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家已三令五声地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虽然各地各校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在中学生劳动技能意识培养方面存 在一些问题。
(一)认知偏差
不少学校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唯一的,劳动教育只限于每天的教室与校园清洁,抓好校园清洁就是最好的劳动教育了。 重视学生脑力劳动而忽视体力劳动,把劳动异化为惩罚手段,让学生形成劳动负面心理等。这是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的偏 差所致。
(二)忽视实践体验
68% 学校劳动课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操作环节,怕学生出现安全问题。过度依赖教师示范,学生自主实践体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主要谈“安全”而变色,怕出问题而忽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成功惊喜等实践体验。
(三)必备劳动技能内容缺失
日常生活技能(如洗衣、炒菜与急救等)内容在劳动教育中缺失,新技术、新职业等劳动方向性内容缺失,与时代 社会产业变革脱节等。将劳动教育与生存发展人为地割裂开来,缺乏对劳动技能教育的根本认识。
(四)劳动意识培养失调
家长代劳学生日常事务,学生丧失自理劳动教育意识锻炼;学校老师因怕出安全问题而不让学生参与劳动,劳动意 识培养内容缺乏等。
二、劳动技能意识概念分析
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人类特有 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2]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映射,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是个人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呈现与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客观(具体与抽象)世界的认知、对客观世 界的感受和评价、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本文仅限于中学生 对对劳动的认知、对劳动的感受与态度以及在劳动中表现的意志力三大方面的实践研究。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解决一定问题的动作方式或思维活动方式。具体表现为借助有关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练习和模仿达到“会做”某事或“能够”完成某种标准的水平,然后再经过反复练习,完成一套能 解决问题或做某事等的操作系统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3] 本文仅限于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经过练习达到“会做”后形成习惯性的程度。
因此,劳动技能意识是中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知、劳动技能的体验与态度、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力。
三、有关劳动技能意识的同类研究
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李后东 , 罗莉娜提出基于中小学生的认知阶段特征及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从教师教学、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评价四方面培养中学生劳动意识。[4] 孙会平. 理性繁荣则通过“塑形”、“扎根”、“固体”、“振翅”四维互构的方式对未来劳动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 , 提出“观念渗透生活”、“实践回应成长”、“课程承载教育”和“以评价引领方向”四维度,还应与其他学科“融合育人”的劳动教育 , 应由“掌握技能”到“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劳动教育,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价值性”劳动教育。[5] 此两项文献都在强调课程、教学实践与评价方面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张诗婷 , 杨影从新时代劳动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出发,阐述了培养中学生劳动意识的价值,进而探索新时代中学生在劳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站在思想政治课的视角,从个人、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探索提高学生劳动 意识的策略。[6] 艾兴等提出从政府及媒体的正向宣传、学校的积极培育及家庭的积极促进劳动教育。[7] 单刘洁认为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8] 崔晶洁认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者、受教育者等努力。
[9] 而这四项文献都强调学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三个层面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
张绣琴认为从改变劳动观念、增加实践机会、加强师资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四方面入手以促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 有效开展。[10] 喻艳霞认为通过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相结合 , 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 更注重学生动脑积极性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 就一定能实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 培养创造性思维 ,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培养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目标 , 不断提高劳技教育的效能。[11] 刘盈杰积极探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 融合情感,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爱,还要从思路、行动、器材上创新,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 [12] 这三项文献都在强调劳动
观念、实践技能方面加强劳动教育,而只有文献 [13] 提出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提升劳技教育效能的问题。
虽然国内众多学者都在中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都是从各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或忽视对 劳动教育的认知、或忽视意志力等。
国外学者有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融合化、或生活劳动与生产劳动的多元化、或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的数字化, 或家校社一体的协同化。具体是通过课程设计、真实场景浸润及多元评价,形成”技能习得 - 创新思维 - 社会责任”的全链条教育。德国导向初中开设技术劳作课,学生需完成木工、电路维修等模块化项目,计入毕业成绩。日本家校协作 要求中小学生参与家务作业,家长需签字反馈,学校设立午餐服务岗,学生轮值分餐清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劳动 素养数字档案,记录学生技能成长轨迹,作为升学参考等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教育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策略, 而本研究是从中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知、劳动技能的体验与态度、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劳 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四方面培养劳动技能意识。
四、培养中学生劳动技能意识的路径
在百度里,路径是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中学生劳动技能意识培养路线,主要在于对劳动技能的认知、体验与态度、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关劳动意志的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技能认知观
引导中学生正确认知劳动,是培养其劳动技能意识的基础。
1.劳动是人类的起源。“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14]“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15“]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6]
2.劳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精神财富,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积累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经验、方法与知识等而形成了精神范畴体系,产生了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与艺术家等,并锻炼了人类应对一 切问题的意志。[16]
3.劳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劳动第一次使人与动物分离来而形成了人类,劳动不但使人生存了下来,还获得知识、 强健身体、磨炼意志、净化灵魂,人的各项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发挥,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16] 并且能在现实中超越社会群体。恩格斯在《致康·施密特》中指出:“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4.劳动创造人的幸福。马克思在《反杜林论》里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6] 人在劳动中创造出丰硕成果后会感到无比喜悦和幸福。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5.劳动促进人的健康。抑郁问题在 2025 年已发展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日均刷短视频超 90 分钟显著增加抑郁风险,而劳动可以降低 37% 抑郁风险。体力劳动通过肌肉活动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显著提升线粒体供能效率,降低37% 的糖尿病风险。规律家务(如擦桌、晾衣)可增强关节灵活性,缓解肩颈酸痛,预防骨质疏松 58。脑力劳动则维持神经突触活性,延缓海马体萎缩,降低老年认知衰退风险。每周家务劳动≥ 5 小时者,肥胖率降低 21%,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 18%。
6.劳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劳动通过协同机制、文化认同等得以重塑群体凝聚力。明确分工,各自擅长领域发挥作用, 减少重复劳动,建立信任基础。集体劳动后,人际信任度提升 31%,职场社交恐惧发生率下降 40%。劳动主题性活动, 能认识不同职业价值,社区劳动活动,能增强文化认同等。
7.劳动改变社会关系。有数据显示:共同劳动的家庭亲子交流频率提高 58%,夫妻离婚率降低 19%。青少年参与家务后自我价值感评分提高 58%,频繁协作家庭亲子冲突减少 46%。
8.劳动技能促进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源于创新意识的形成,中学生劳动技能教育是培养中学生 创新意识最直接的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创新是指解决问题的不同于常规的方法与技巧,而劳动技能是解决问题技巧与 能力,所以,加强中学生劳动技能意识的研究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与态度
劳动体验是劳动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感受,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特点,不同个体对同一劳动实践内 容的体验可能截然不同。而劳动态度是劳动者对劳动内容或活动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 个维度。劳动体验与劳动态度都存在正向性与反向性之分,劳动体验是瞬间的短暂的,而劳动态度是待续的长时间的。 劳动体验是劳动态度的基础,劳动态度是劳动体验的目的。
1.培养积极的劳动主观性
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劳动项目与场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整理书桌 大比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的生活劳动,如女生如何怎么快速洗头吹干头发,男生如何快速洗净衣服等。多组织学 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大比赛,可每周一次,加大奖励力度,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劳动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主 观性。
2.设计丰富多样的劳动技能项目
涉及学生的劳动项目很多,根据 2022 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和相关案例大体可以分家庭、校园与社会三大场景,具体包括以下项目。
基础生活技能类:烹饪与营养、器具维护、水电气安全等。 环境管理技能类:家务整理清洁、洗衣洗漱、校园清洁整理。服务性劳动实践类:社区服务、公益创新等。
可以编制一些适合本校情况的校本教材,具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性的劳动技能实践活动。
3.获得持续稳定的劳动态度
中学生在参与了丰富多彩劳动技能项目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所成果,这样学生就会享受到用脑用手完成一定活 动项目的精彩过程中,会出现心速加快、全身血液沸腾,肌肉紧张,心情舒畅,情绪高涨的体验。学生会有与平时教室 里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让学生获得对劳动根本性的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在形成的劳动成果中,特别是获 得了奖励后,将会加强学生持续稳定的对劳动的态度。会从认知、情感与意志力方面获得根本性改变。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过程中问题的能力,可以构建“认知 - 实践 - 迁移 - 创新”的闭环体系来实现目标。
1.知识迁移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可进行跨学科项目式设计,如化学与物理知识融入烹饪劳动项目;真实情境问题,如利用废旧衣 裤设计挎包。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文、英语、美术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等。
2.分层递进实践
分层递进式设计学生劳动实践项目,可设计生活类劳动技能(基层),如烹饪与家务等;服务类劳动技能(进层),如社区服务等;职业技能类劳动(高层),如家电维修等。
3.系统评价保障
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大系统校本课程,采用学生档案记录本,多元式评价,如同伴互评等。
4.实践创新技能
可利用相关课程资源设计创客项目,引导学生在主题式劳动技能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志力
现代中学生是家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养成了怕苦、怕累、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如何培养学生劳动意志力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17] 因此,中学生劳动意志力的培养应该包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三大方面。
1.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
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是其未来生存与发展、幸福、责任与竞争力的奠基,吃苦耐劳的核心是坚韧。现代的“吃 苦耐劳”与人们心中的“吃苦耐劳”是有区别的,前提是必须保护其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通过认知、实践锻炼、环境熏 陶和内在激励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因为我们的中学生“心”非常脆弱。
现代吃苦耐劳≠物质匮乏,而是日常生活的自律自理(规律作息、整理内务)、学业上的专心坚持、面对困难问题 的执着解决,做事情的责任担当等,这是超越“为吃苦而吃苦”的形式教育。
第一是强化“吃苦耐劳”的认知
要引导学生明白“现在吃‘苦’是为了什么?”(如自律自理是为了独立生活 ,刻苦学习是为了实现人生目标等)。第二是强化劳动技能教育
技能就是技巧,解决劳动过程中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强化劳动技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享 受劳动过程与成果的喜悦。
第三是建立家校社劳动技能教育体系
首先要与家长商讨如何让中学生在家务上加强,其次是强化学校劳动技能教育的实践化、真实化、课程化和成果化。 最后是与社区联系,加强公益劳动教育。
2.培养中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
自力更生,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更生”是重新获得生命,自力更生是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18] 其实是指独立、自信和对所做的事情负有责任。培养中学生独立、自信和负有责任地做事,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认知方面
主要从生存与榜样两个角度加以分析。生存认知体验:
首先,建立生存成本记录本。让学生自己独立记录平时每一天在学校、或在家里、或在社会生活等所产生费用的每 一笔。
其次,建立无条件大模型。这个模型是失去一天、两天、三天、五天现有条件下,自己这四天如何去生存。可以根 据自己情况进行模拟,并详细地记录在生存记录本上。
最后,建立无条件大模型下对自力更生的认知体验记录本,这两本可以整合在一起。 榜样学习: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背母求学少年”、”比亚迪突破电池“技术以及两弹一星等。 第二、情感方面
可利用周末、节假日等实施“无援助日“。在家里,让家长准备食材,自己去规划并完成一日三餐,家务等;在野外, 教师组织学生体验如何寻找方向、水和解决食宿等问题。
另一方面,建立学生成长银行,实行积分制。可将完成家务、学业进步等进行积分奖励,利用积分兑换糖果、学习 用具等。
第三、行为方面
主要从家校社三方面进行积分制管理。利用前面生存记录本,家长、学校与社区分别和学生签订自力更生协议,用 积分进行奖励,完成积分一定量后可兑换相关奖励品或免费获得参观机会等。
3.培养中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建党以来,艰 苦奋斗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正是这种精神与作风,才使我们党能够战胜重重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 胜利。培养中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破除依赖舒适环境教育
主要根据中学生生存状况,破除依赖家长老师等教育。具体可以利用前面的个人生存成本记录本,设计制作《我的 贡献》本,可记录自己为家作出的贡献。可从节约出发,在日常生活中节水节电节气和节省开支等,培养自己动手解决 问题的能力,走出舒适区,进行艰苦奋斗的锻炼。在学校和社区也是如此。
第二方面磨砺意志力
学校可协助学生编制记录自己错题集,参加班里错题挑战思维栏,让自己的姓名尽可能在栏上出现。设立生活与学 习目标,严格自己,锻炼学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力。坚持每周跑步,这个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中学生体育达标方案,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
第三方面构建中学生家校社艰苦奋斗体系
学校可与家长协商,由家长根据学生情况设定家庭“节约监督员“,依然实行积分制管理,以一定量积分为基础, 超之可奖励,用积分兑现学生想要的东西等。在学校与社区,也可以如此。
参考文献:
[1]蔡亚楠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D]. 河北 : 河北大学 ,2020.
[2]游小云 . 中小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意蕴及内容 [J]. 新班主任 , 2023, (33): 4-11.
[3]刘云 .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 [D]. 西南大学 , 2016.
[4]李后东 , 罗莉娜 . 新时代中小学生创造性劳动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24, (06): 99-104.
[5]孙会平 . 理性繁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省思与重构 [D]. 导师:宁本涛 . 华东师范大学 , 2023.
[6]张诗婷 , 杨影 . 新时代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J]. 经济师 , 2023, (02): 140-142.
[7]艾兴 , 郭昊沄 , 张琦 , 李思陶 , 印小快 . 初中生劳动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J]. 教育科学研究 , 2021, (02): 73-78.
[8]单刘洁 . 南京市 X 中学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D]. 导师:张进清 . 广西民族大学 , 2020.
[9]崔晶洁 . 中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及优化路径研究 [D]. 导师:李菊英 ; 唐海燕 . 湖南大学 , 2020.
[10]张绣琴 .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19, 35 (07): 5-8.
[11]喻艳霞 . 加强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探索 [J]. 文学教育 ( 中 ), 2011, (10): 141.
[12] 刘盈杰 . 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J]. 教书育人 , 2022, (19): 22-24.
[13] 周红霞 . 国外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N/OL]. 光明网 .2025-05-01 17:30(2025-7-4)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830910319431750591&wfr=spider&for=pc
[14] 恩格斯 . 自然辩证法 [M]. 人民出版社 .2015(12).303.305.306
[15] 姜涌 . 如何理解“人是劳动的动物”[J]. 东岳论丛 .2010.(12) [16] 赵军魁 . 解放军报 [N]..2019-04-22. 07
[17]] 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N]. 人民日报,2022-10-29(01).
[18]自力更生(汉语成语)_ 百度百科 (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