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

作者

钟华 董世秋

云南众测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鉴于全球环境挑战的持续加剧,环境监测作为守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工具,其关键作用愈发凸显。本文深入探讨了环境监测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多方面作用,审视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推动环境监测进步的策略。通过长时间监视和测定环境质量,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提供数据基础,成为环境管理、环境执法、排污收费的主要依据,并为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设施运转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环境监测也是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的预警和指示灯。针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法规体系、提升监测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等策略,以期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预防;数据共享;环保意识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迅猛加快,环境问题已跃升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进步的关键瓶颈。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受损等挑战愈发严峻,对人类福祉、经济增长及社会和谐构成了重大风险。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卫的关键利器,凭借科学、精确且实时的环境质量数据采集,为环境治理、污染源管控、环境蓝图规划等提供了坚实的决策依据,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具有深远影响[1]。本文聚焦于环境监测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探讨,旨在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进步贡献有价值的见解。

1 环境监测的作用

1.1 环境监测是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的重要数据基础

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质量的长时间监视和测定,能够获取大量的环境数据,这些数据是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的重要依据。环境规划是指根据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规划奠定了科学基石,使规划者能全面把握环境现状,预估环境变迁趋势,进而制定出既科学又合理的规划蓝图。此外,这些监测数据构成了环境影响评估的根基。环境影响评估即在项目或规划启动前,对其潜在的环境效应进行深入剖析、预估及评判,并提出针对性的环保策略。环境监测数据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助力评估者精确衡量项目或规划对环境的实际影响,进而制定出高效的环保举措。

1.2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环境执法、排污收费的主要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管理、环境监管执行及排污费征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环境管理涵盖政府或环保机构为保护、优化及合理利用环境所采取的行动,而环境监测数据则为这些管理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助力管理者洞悉环境质量实况,识别环境问题,并据此制定环境保护策略与举措。同样,这些数据也是环境监管执行的关键凭据。环境监管执行涉及环保部门对违反环保法规行为的查处与惩戒工作。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环境执法提供确凿的证据,帮助执法者准确判断违法行为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从而依法进行查处。此外,环境监测数据还是排污收费的重要依据。排污收费是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进行收费的制度。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排污收费提供准确的计费依据,确保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1.3 环境监测为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设施运转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设施运转提供技术支持。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是指根据环境污染状况,制定污染治理方案,设计污染治理设施的活动。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帮助设计者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污染治理方案[3]。同时,环境监测数据也是环境设施运转的重要依据。环境设施是指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各种设备和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环境设施的运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运营者了解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处理效果,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和污染治理效果。

1.4 环境监测是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的预警和指示灯

环境监测犹如环境健康与公共安全的哨兵系统,通过持续监控环境内污染物浓度及其动态变化,能够迅速识别环境污染隐患,为环保机构提供及时的预警信号,以便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与应对。如在水体水质监测中,通过对水质参数的即时追踪,能够提前洞察水源污染迹象,从而预先构建污染防治机制,遏制污染状况。在大气污染监测中,通过实时监测空气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及时了解空气流动状况和污染物扩散趋势,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引,同时,也向公众发出警示,建议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以减轻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4]。此外,环境监测数据还可以作为环境经济、生态补偿量化的凭据。环境经济和生态补偿是指通过经济手段激励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行为,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环境经济和生态补偿提供量化依据,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经济补偿政策和生态修复方案,从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2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法规体系不完善,执法力度不足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立法空白和滞后的问题。一些重要的环境保护领域,如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环境管理等,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环境管理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致使环保部门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发现的生态损害事件无法得到迅速且恰当的惩处[5]。例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较早且未及时修改,处罚条款震慑力度不足。同时,现有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规的效力。

2.2 监测能力薄弱,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监测网络覆盖不全,尤其是在一些偏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滞后,导致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监控。此外,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一些现有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监测需求。例如,对于大气中某些微量污染物的监测,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往往难以准确测量其浓度和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得一些环境问题难以及时准确地被发现和评估。

2.3 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我国在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方面,由于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各地区间的环境监测数据往往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6]。例如,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等各自拥有独立的环境监测系统,但数据却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和共享。这导致在环境管理决策过程中,往往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难以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此外,信息孤岛现象还可能导致重复监测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制约了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综合效益。

2.4 公众参与不足,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公众参与不足问题,体现在许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尚浅,缺乏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实际行动。例如,在一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短板,公众对环境监测的目的、方法和重要性了解不够,导致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环境监测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使得一些环境问题难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有效解决。

3 强化环境监测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为了强化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需要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执法力度。首先,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务之急。这意味着要全面审视现有法规,填补立法空白,特别是在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例如,针对新兴污染源和复杂环境问题,制定更为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法规条款,确保环境管理有法可依。同时,需定期对现行法规进行评估与更新,以保证其能够贴合不断演进的环保需求,增强法规的时效性和执行便捷性[7]。再者,强化执法效能是保障法规切实落地的核心。这意味着环保机构需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执法严格,不留死角。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不仅要依法严惩,还要通过公开通报、媒体曝光等方式,形成有效的社会震慑。此外,要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通过举办法规宣讲会、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加强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

3.2 提升监测能力,加强技术创新

为增强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需强化监测能力构建与技术革新。首要之举在于加大投资,推进环境监测站点的建设与全面优化。这涵盖更新监测器械,提升其精确度与灵敏度,以保障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以空气质量监测为例,可引入更尖端的气体分析设备,实现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即时监控。同时,要优化监测网络布局,确保监测站点能够全面覆盖关键区域和敏感点,为环境管理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8]。在技术创新方面,要积极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更新换代。这要求加大研发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发更为高效、准确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同时,要深化与国际领先水平的沟通与协作,吸纳并转化国际前沿的监测技术,例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以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的综合实力。借助技术创新与引进,能更有效地应对愈发复杂多变的环境挑战,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后盾。

3.3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综合效益,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首要步骤是强化各部门、各地区间的沟通协调。这意味着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促进环保、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例如,可以定期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就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数据共享的有效途径[9]。同时,推动各地区环境监测站之间的合作,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在不同地区间实现无缝对接和互通有无。在数据共享的过程中,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规范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对现有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和分析等各个环节都能保持一致性和可比性。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规范,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利用效率,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此外,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也是数据共享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推动数据共享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例如,可以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对敏感数据进行严格保护,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或滥用[10]。

3.4 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环保意识

为了推动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提高环保意识。首先,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基础。可以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制作宣传海报、播放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定期举办环保主题活动,引导公众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其次,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测活动是提升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可以组织公众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监测工作的流程和意义;开展环境监测志愿者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环境监测工作,增强其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构建公众参与体系是确保公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核心。可以创建公众意见征集途径,广泛听取民众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看法与建议;打造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窗口,迅速且透明地向公众通报监测数据及结果,使公众能够清晰掌握环境质量现状,为其环保行动提供可靠依据[11]。这些举措能够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营造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携手参与环境监测的积极氛围。

4 结语

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多重作用,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环境监测发展的策略。通过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提升监测能力、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公众参与等措施,可以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显著。我们将继续关注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创新成果,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京伟,李加升,吕彦茹.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探究[J]. 清洗世界,2024,40(4):154-156.

[2]李婷.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 清洗世界,2024,40(3):160-162.

[3]张志国.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 清洗世界,2024,40(9):172-174.

[4]宋娟娟,马慧,刘自强.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5):62-64.

[5]赵天鹏.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3):67-69.

[6]刘晨阳.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分析[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0):82-84.

[7]王左栋,张凯.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探讨[J]. 全面腐蚀控制,2024,38(12):76-78.

[8]孟祥永,张开翼.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分析[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3):176-177,183.

[9]尚晓颖. 浅析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 清洗世界,2024,40(8):139-141.

[10]刘浩华,丰琴花.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J]. 环境与发展,2020,32(8):190-191.

[11]阿茹汗娜.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9):33-35.

作者简介:钟华(1992年11月-),男,汉族,云南昭通人,大专学历,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分析测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