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李卓豫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26
[ 基金项目:2022年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AGIL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双元’协同育人路径研究”(YS2022023),主持人:李卓豫
作者简介:李卓豫(1996—),女,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党建。]
摘要:本文基于AGIL理论模型,探讨AGIL模式在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应用,通过详细剖析其契合性、现存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育人路径,旨在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AGIL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受到各方重视。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都提到有条件的企业要与职业学校展开合作,促进“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协同育人模式实效。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职业院校纷纷提出产教融合新举措,笔者所在城市中各职业院校也推出校企合作新方法、新模式。然而受社会观念、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目标、实践理论课程设置等客观问题的制约,目前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因此基于基于此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AGIL理论模型,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作为一种行为系统进行整体分析,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AGIL理论较为契合。
一、AGIL模式与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契合性
AGIL模式由适应(Adap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和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四个功能组成,与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以下通过图表形式直观展示其契合点,并进行详细阐述。
二、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环境适应功能还处于模糊阶段
校企双方沟通协调机制不顺畅,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不够,导致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滞后。对于现阶段市场行业调研缺乏深度和广度,未能及时掌握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同时校企双方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无法及时获取企业的实际需求,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往往是在出现问题时才进行临时性的交流。
(二)目标达成功能契合度不高
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难以准确衡量协同育人的成果,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佳。双方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立场与利益不同,同时又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导致目标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较多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通用性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全面,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需求;而企业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绩效,更看重与本行业、本企业密切相关的特定职业素养,如行业规范、企业文化认同等。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存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单一的情况,难以准确衡量协同育人的成果。
(三)整合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校企双方在资源整合和分配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存在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深度上,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生产资源未能实现有机融合,有些合作只是表面的合作,比如简单安排学生实习,然而在合作进程中,对于专业契合度的考量有所欠缺,并未深入至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搭建课程体系等关键层面。在广度上,有些只局限于少数专业、个别项目的合作,设备资源共享范围窄,师资交流也不够全面。
(四)模式维持功能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问题之一就是严重匮乏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从日常运作来看,学校一方长期沉浸于学术理论主导的教育文化氛围,着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与传承,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核心,秉持着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力求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根基。而企业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文化围绕生产效益、市场拓展、产品创新等维度展开,更强调实践技能、团队协作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响应。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分野,致使双方在合作时,始终难以形成契合且稳固的共同价值观与高效的合作理念。像是在课程开发环节,学校教师往往基于学科逻辑来设计内容,而企业技术人员期望融入更多实际生产案例与操作流程,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达成统一,极大地阻碍了合作的深入推进。缺乏文化融合,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合作理念。同时缺乏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支持,传统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这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社会环境。此外,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足。尽管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旨在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在宏观层面明确了合作的重要意义与发展方向,但深入到具体实施细则与激励措施环节,便暴露出诸多空白与不足。
三、AGIL模型下校企双元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一)适应路径
1.建立健全市场需求监测机制,加强对行业动态的跟踪研究。建立健全市场需求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联合企业定期调研行业,据此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企业技术骨干入校授课,学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提升双方教学与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视野。一方面,学校定期选派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参与实际项目运作,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拓宽行业视野。另一方面,企业选派资深技术骨干、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实践课程,将行业前沿知识与实操技能传递给学生。此外,还可建立教师实践能力考核体系,激励教师主动对接企业,同时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教学方法培训,双向奔赴,全方位提升育人质量。
(二)目标达成路径
1.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一是校企双方需展开全面且深入的调研工作,定期开展校企座谈会,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讨。二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应笼统宽泛,而是要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进行细化。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进一步分解目标,使每个阶段都有清晰可衡量的小目标,便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确保最终能达成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全面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增加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行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方面满足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打造由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维度考核方式。学校教师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的掌握、日常学习表现的观察等,从教育教学角度进行评价;企业通过学生的实践环节、职业素质等,从实操实践角度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状况,为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整合路径
1.加强资源整合的规划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协同育人管理委员会或类似的统筹协调结构,成员涵盖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专业负责人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相关业务部门经理等,制定校企资源整合的总体规划,明确整合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双方在育人理念与具体举措上达成高度一致,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同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双方资源的互联互通与交流互动。二是深度挖掘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创点,如推进技术研发、加速成果转化这类项目都是重点发力方向。制定一套兼顾公平与合理性的利益分配规划,严格依据校企双方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规模,以及最终对项目成果的实际贡献程度进行科学分配。同时,搭建起风险共担体系,在校企合作进程中,针对可能涌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挑战。
2.加强师资融合交流,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建立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向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学校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作为评职称等条件要求,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研发部门等,参与实际项目,了解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应用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等,将这些实践经验带回到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需求。同时还可以建立教师企业合作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设立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授课的专项经费,提高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积极性等;另一方面,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工程师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承担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以及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以及参与专业建设研讨等工作,将企业真实的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规范传递给学生和在校教师。
(四)潜在模式维持路径
1.培育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文化,增强校企合作的凝聚力。一是要定期开展校企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双方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如定期举办主题论坛,邀请校企双方人员分享理念;开展企业导师进校园、学生进企业参观等活动,让双方在实践中相互了解;搭建线上文化交流平台,方便随时沟通,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荣誉表彰制度,对在合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及时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激发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完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体系,为校企协同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政府出台更加具体、有力的支持政策。如细化税收优惠,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减免税费;设立专项基金,按合作成效给予资金奖励;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合作门槛,全方位加大对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二是为全面完善校企内部管理制度,适应校企协同育人。学校方面梳理教学管理流程,融入企业实践课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学生管理上,建立实习跟踪反馈机制;师资管理方面,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办法,激励教师提升实践指导能力。企业方面企业建立支持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可设立专项奖金,对表现突出者给予现金奖励;将参与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与晋升、评优挂钩;提供培训机会,保障员工能力提升;同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员工无后顾之忧,全方位建立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全方位保障协同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AGIL视域,深入剖析高职院校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契合性、问题所在,并探索切实可行的育人路径,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育人路径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探索,不断优化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玉芳,苏娜,田峰,等. 职业本科汽车类校企合作项目创新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J]. 汽车测试报告, 2024, (02): 97-99.
[2]雷晓柱,张烨,周鹏飞. 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就业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J]. 中国培训, 2023, (11): 53-57. DOI:10.14149/j.cnki.ct.2023.11.022.
[3]袁健男,方振龙. “双高”建设视角下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2, 51 (03): 215-217.
[4]谢琪,丁金昌. 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 [J]. 教育与职业, 2019, (24): 12-18. 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9.24.002.
[5]王秦,薛晓霞. 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路径研究 [J]. 成人教育, 2019, 39 (08): 65-69.
[6]章君. 重庆校企“双千双师”交流计划的构建与实践 [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 (02): 19-23. DOI:10.16350/j.cnki.cn12-1442/g4.2019.02.004.
[7]王昆,孙儒平.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创新 [J]. 开封大学学报, 2021, 35 (03): 45-48.
[8]黄春才.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元”育人模式研究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6 (02):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