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王娇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322000
引言
在信息技术深度重构社会运行逻辑的当下,“互联网 +”已渗透至教育领域的各个维度,成为推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这一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塑造与职业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其心理需求的复杂性与时空碎片化特征,与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形成独特张力。如何规避技术异化风险,发挥“互联网 + ”的赋能优势,构建适配中职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范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互联网 + ”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开放性与灵活性相融合的特征,线上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使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资源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实现全天候覆盖与精准触达。虚拟互动模式既保留了面对面咨询的情感联结优势,又借助匿名机制降低求助顾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心理调适。教育形式趋向多元化,短视频、互动游戏等新媒体载体将抽象心理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增强认知代入感。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动态评估体系,能够捕捉学生行为轨迹与情绪波动规律,为个性化心理画像构建提供支撑。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的衔接困境
互联网 + 虽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但线上资源与线下支持体系的割裂导致教育实效性受限。部分中职院校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将心理辅导简化为在线测评或录播课程,忽视了面对面互动对情感疏导的关键作用。中职生处于心理断乳期,部分学生因表达能力不足或病耻感,更倾向通过线下渠道倾诉,而线上平台的机械回复易使其产生疏离感。教师线上服务能力不足,难以通过屏幕感知学生微表情、语气变化等非语言信号,导致心理危机预警滞后。
(二)信息过载与认知偏差的叠加风险
互联网海量信息在提供多元心理知识的也加剧了中职生的认知混乱与价值观冲突。部分平台为吸引流量推送碎片化、娱乐化的心理内容,导致学生陷入知道很多,却理解不深的认知困境。算法推荐机制易使学生反复接触相似观点,形成信息茧房,过度强调成功学或内卷焦虑,反向诱发自卑、抑郁等情绪。虚拟社交的泛化进一步弱化了现实人际联结,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身份扮演,混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加剧孤独感与无意义感。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虚实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建立资源互补、流程贯通的服务闭环。线上平台需与线下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活动形成联动,将AI 心理测评数据同步至线下档案库,辅助教师制定分层干预方案。开发混合式辅导模式,针对中职生常见的社交焦虑、职业迷茫等问题,设计线上匿名树洞 + 线下主题工作坊的组合服务,既利用数字化工具降低求助门槛,又通过真实场景深化情感联结。同步搭建校际资源共享网络,打破区域壁垒,推动优质课程、危机干预案例等跨校流通,形成区域化心理健康支持生态。
(二)强化教师新媒体素养与混合式辅导能力
建立教师数字 + 心理双技能培训体系,重点提升其线上互动中的共情表达与危机识别能力。开展虚拟化身情景模拟训练,帮助教师掌握通过文字、语音等非接触方式捕捉学生情绪信号,从聊天频次、标点使用等细节预判心理波动。推行双线并行辅导模式,要求教师在线上咨询中明确告知学生线下服务路径,避免技术依赖削弱责任意识。鼓励教师参与短视频、心理漫画等新媒体内容创作,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符合中职生认知特点的可视化知识,用游戏化任务引导情绪管理技巧实践。
(三)打造分层适配的内容供给体系
构建基础认知- 场景应用- 深度支持三级内容架构,满足不同心理发展需求。基础层通过交互式动画、心理短剧等形式普及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普适性知识;应用层结合中职生实习、实训场景,开发职场压力应对、团队协作模拟等情境化工具包;深层支持则依托AI 心理管家提供24 小时危机预警,并与专业机构建立即时转介通道。同步建立内容审核机制,组建由心理教师、思政辅导员、法律工作者构成的跨界审核团队,过滤伪科学内容与错误价值观渗透,确保信息的专业性与导向性。
(四)建立动态评估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模型
研发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数字画像系统,综合学业表现、社交活跃度、消费偏好等行为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识别潜在风险,但需设定人工复核兜底机制,防止技术误判。明确数据采集边界,采用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信息,通过课程互动数据评估心理韧性而非持续监控聊天记录。推广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加密存储与权限分级管理,允许学生自主控制信息共享范围。配套开发隐私计算沙盒,允许研究人员在脱敏环境下分析群体心理趋势,兼顾科研价值与个体权益。
(五)培育家校社联动的数字支持网络
搭建家庭- 学校- 社区三方联动的线上协作平台,开发家长心理教育微课模块,帮助监护人掌握非暴力沟通数字时代亲子边界等技能。社区心理服务站点接入学校预警系统,为中职生提供社会实践中的心理支持,通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缓解实习焦虑。引入企业资源共建职业心理适应课程,模拟职场人际关系与挫折场景。同步建立数字反哺机制,组织高年级学生担任数字导师,协助低年级群体辨别网络心理资讯真伪,形成朋辈互助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 + ”背景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质是技术与人文的双向奔赴。技术为教育创新提供工具,而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仍需回归对人的关怀。未来需进一步平衡效率与伦理、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在虚实融合中筑牢心理育人根基。这既需要学校构建动态适配的数字支持体系,也依赖家庭与社会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在技术创新中坚守教育本质,在数字浪潮中守护心灵成长,有利于实现“互联网 +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赋能价值,为其职业发展与人格成熟注入持久韧性。
参考文献
[1] 陈富娟 .“互联网 + ”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 [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一). 柳州市融水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2023:577-581.
[2] 刘薇 .“互联网 + ”背景下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2,(15):77-78.
[3] 段文姬 , 牛骅 . 互联网 + 背景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探索 [J]. 试题与研究 ,2021,(18):187-188.
[4] 蒋丽嫚, 陈艳.“互联网 + ”背景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 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2021,(14):220-222.
[5] 林广康 .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J]. 广西教育 ,2021,(10):98-99.